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骑楼和过街楼有什么区别(骑楼和过街楼的区别) - 戎宏小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骑楼和过街楼有什么区别(骑楼和过街楼的区别)

更新时间:2025-05-11 01:31:43 阅读量:5

本文目录

  • 骑楼和过街楼有什么区别
  • 岭南骑楼的建筑意义
  • 什么是骑楼
  • 骑楼形成的地理原因
  • 骑楼是什么意思
  • 骑楼的特点
  • “骑楼”是在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里
  • 骑楼是什么
  • 骑楼的成因

骑楼和过街楼有什么区别

一、结构特点不同

1、骑楼: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

2、过街楼:有道路穿过建筑空间的楼房,或指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底下可以通行。

二、分布不同

1、骑楼:骑楼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

2、过街楼:分布于北京西郊二十公里之外的群山。

三、发现时间不同

1、骑楼: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2、过街楼: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过街楼

百度百科-骑楼

岭南骑楼的建筑意义

意义:

1 能严格区分人行与车行交通流线,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减少或避免了交通事故。

2 避风雨,防日晒,方便市民行走和购物。这些确实给地处炎热、潮湿、多雨区的市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适合广州的气候环境,受到市民的欢迎。

3 立面外观虚实对比强烈,空间层次强,能丰富沿街景致。廊道具有遮阳蔽雨、保护店面以及作为商品展销长廊的作用。

4 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二楼建在人行道上,补拆建地皮的损失。底层是纳凉、下棋及品尝“工夫茶”的活动场所。不但有效地满足了商业活动的需要,还弥补了室内空间的不足。骑楼形式充分显示出商住建筑的个性。

扩展资料:

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以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

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

东山骑楼形成的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广州骑楼

什么是骑楼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骑楼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侨乡地区。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呎、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从此,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廊柱构成的5呎宽的外廊结构的建筑。外廊的位置在店屋的前部或一边。典型的还必须包括可供行走的地板,高度至少一层,有挡避风雨炎阳的顶盖。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新加坡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基”(Fiye Footway)。 这种“外廊式建筑”很快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而且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廊。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随后也传入华南地区。骑楼是我国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

骑楼形成的地理原因

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欧洲殖民者后来在印度建起了能够阻挡强烈日照的骑楼,欧洲建筑风格中逐渐渗透进亚洲的建筑特点。这种建筑形式随后也传入东南亚。骑楼: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骑楼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这个名称与东南亚(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渊源关系。骑楼下的廊,遮阳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漳州城区和各县县城这种建筑不少,尤其是城区的厦门路、青年路、北京路,沿街均是骑楼,至今保存完整。骑楼的功能,综合起来有下列五点:1、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4、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反映了厦门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骑楼是什么意思

骑楼有两个意思:

1、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

巴金《秋》序:“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

2、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底下可以通行。

许杰《我和鲁彦》:“把这临马路的楼房,修理了一下,改作一字骑楼形式,租给人们,当作临时宿舍。”

《新华月报》1979年第6期:“弄堂口上空,离头顶不太高的地方,悬挂着一座跨街骑楼。”

扩展资料

骑楼的主要功能:

1、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

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4、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

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骑楼

骑楼的特点

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骑楼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这个名称与东南亚(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渊源关系。骑楼下的廊,遮阳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漳州城区和各县县城这种建筑不少,尤其是城区的厦门路、青年路、北京路,沿街均是骑楼,至今保存完整。骑楼的功能,综合起来有下列五点:1、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4、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反映了厦门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骑楼”是在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里

分布在南方地区。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地曾经是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随后也传入华南地区。骑楼是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东南亚返乡所建。

骑楼是什么

什么是骑楼?答: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http://bbs.haofz.com/UploadFile/2006-1/2006124172726610.jpghttp://bbs.haofz.com/UploadFile/2006-1/2006124172740649.jpg照片http://bbs.haofz.com/dispbbs.asp?boardid=37id=8488page=1

骑楼的成因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成因主要是源于十九世纪初,当时的新加坡总督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呎、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从此,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外廊结构的建筑,当时被称之为“店屋”或“五脚基”。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而从南洋返乡的华人,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建筑,俗称“骑楼”。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楼街建起了第一座骑楼。1875年以后,骑楼出现在厦门的部分街道。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