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这个不错http://xmlpart.blog.163.com/blog/static/1050875202008111741814855/edit/漂亮的日用陶瓷图片:杯子、瓷盘、水壶、碗蝶、
1 日本陶瓷 信乐烧 信乐烧的特征 与伊贺烧的关系与区别 作为茶陶的信乐烧 信乐烧名器图片 近江国(滋贺县)甲贺郡信乐乡是信乐烧(しがらきやき)的发祥地。信乐窑是日本六大古窑之一(另五个是濑户、常滑、丹波、备前、越前),根据发掘出土的碎瓦片来看,当地窑业远在奈良时代的天平宝字年间(757~765)就已草创。在平安时代烧制须惠器(一种不上釉而素烧的土陶),镰仓时代改良烧成技法后生产出红褐色的陶器。这就是所谓“古信乐”,制品以贮种壶和其他农具、杂器为主。但平安、镰仓期的古信乐遗物不多见,信乐烧真正的繁荣实际上还是从室町时代开始的。 信乐烧的特征 (1)胎土 份量重,质地坚致而不匀。胎土的成分很不纯,是由多种土质混杂、融合,形成不等质的陶胎,因此胎的肌理给人以岩石般的感觉。胎土内还混有大小不一的长石颗粒。由于各种土质在烧窑时的膨胀收缩率往往有很大差别,成品多歪扭变形甚至崩裂,而与预想的形状有很大差异。胎体上极易出现窑疵。毋庸置疑,这些情况的产生是当时日本制陶技术落后的产物。 烧成后的陶胎一般呈红褐色,胎内含铁的成分越高,褐色调越深。胎表面的长石熔解后形成乳白色斑(称作“蛙目”,がいろめ)。 (2)陶土的筛洗、塑造 陶土质粗而杂,混有砂粒的原因是古信乐不采用通常的水漉淘洗来提纯陶土(这样处理后的陶土质细而纯,称作“漉土”),而仅仅是将粉碎后的原土用大筛进行筛细(如此处理后得到的土称作“筛土”)。而成形时依靠手工的捏制、盘筑法,不使用辘轳,故成器歪斜不整。后来使用漉土,以辘轳成形的信乐器物,远较筛土制器来得工整。 (3)釉 最初的信乐烧并不施釉,但是在窑内高温下,附着于器表的薪灰熔解后自然生成一层润泽的釉膜(日语中叫“ビードロ”,也作自然釉)。其呈色不固定,有淡黄、淡绿、褐黄、暗褐、暗绿等色。 后世才开始使用玻璃质的偏绿色灰釉,与其说是用来装饰,毋宁说是在掩饰胎体上存在的缺陷。这种灰釉的成分依照不同的器物种类而采取不同的调配,在良工的制作下也有令人叹赏的佳作,但在一些粗劣作品上则一眼就能看出其掩盖的用意。较晚些时候,除灰釉外,还施挂一种光泽感强的乳白釉。与胎体的红色,窑火造成的黑斑(日语中称作“焦げ”,烧窑时因薪灰与强火力自然造成的熔岩般的黑褐色块,是茶人们鉴赏的要点之一)相交映成景。 在烧制过程中,还有故意覆烧(将器物倒置烧制)而使釉逆流产生所谓“逆釉”的产物。 (4)作风 最古的信乐多是农家用的贮藏器,大腹广口,口做成漏斗形等以利于承物,口沿略往上收。口沿向外翻呈唇状(日语中称作“捻り返し”)的是室町时代以后的产物。欠于烧窑的温度或时间,古信乐一般没有完全烧透。壶的形状各种各样,其中最著名的是“蹲”(详见下文)。安土桃山时代后大量制作茶道专用的茶壶(指日式的“茶壶”,贮茶坛。下文等处同,详见《中日的“茶壶”》),其中较知名的是“钱瓶壶”(也作“煎饼壶”),用辘轳成形,口唇外翻,烧成程度高,施釉,较传统工艺上大为进步,有的还记有年号铭文。 与伊贺烧的关系与区别 信乐烧所在的甲贺郡紧邻伊贺国(三重县),与伊贺烧(いがやき)的地理、历史关系异常紧密,而两者的制器也确实很难区分,可以说是同一系统的产物。故而相关书籍往往并称为“伊贺信乐”或“信乐伊贺”,在同一题目下一起予以解说。 从地理的关系来看,两者分别位于国境山脉的南北,伊贺烧的中心丸柱窑与信乐烧的中心长野窑,其间距离仅十二公里。三乡山横跨边境,一端位于伊贺的槇山,一端在信乐的笹岳。伊贺的槇山窑与信乐的神山窑都取用三乡山的陶土,其中槇山窑距信乐边界仅百米。后来连纯丸柱和纯信乐中都混有三乡山的土,逐渐混同起来。 2 日本陶瓷 从历史的关系来看,两者创始的时代相同,而又因为位置相近,受到诸如源平、战国等历史变迁的影响也一致。天正年间(1573~1592)织田信雄征伐伊贺时,当地的陶工几乎全部转移到了信乐。天正十二年(1854)以后筒井定次统治伊贺期间,庆长十三年(1608)藤堂高虎入封伊贺后,都经常发生因伊贺、信乐的边界不明而导致对陶土产地所有权的纠纷。 信乐烧与伊贺烧的主要区别在于: (1)伊贺的陶土肌理相对较细,而信乐较粗。 (2)伊贺的陶土中混有的砂石颗粒教大,信乐较小但数量较多(有例外)。 (3)伊贺烧的胎色如红色樱花一般的淡红,而信乐烧的胎色如桃花一般,偏深。 (4)伊贺烧的胎骨较重,信乐烧的较轻。 (5)伊贺烧的灰釉青中透黄呈鲜绿色,而信乐烧的灰釉多偏褐色,显暗绿色。 作为茶陶的信乐烧 室町时代以前,信乐主要烧制农具及瓶、壶、摺钵等日用杂器。室町后期茶事兴隆,信乐烧瓶壶类的野趣被茶人们看中,从而得以步入茶器行列,信乐烧亦渐渐转以烧制茶具为主。最初被著名的茶道宗匠武野绍鸥引入茶道的信乐名器有“鬼桶”和“蹲”壶。 鬼桶(おにおけ,也写作“绪に桶”)-- 形容粗钝,恰如一个没有盖的大口桶。原是农妇放置麻纤维和线轴的用具。后被茶道转用作水指(茶席上储放清水的器具)。天文、弘治年间(1532~1557)茶人辻玄哉所持的著名鬼桶水指,当时就价值百贯。以信乐烧的最普遍,少数是伊贺烧槇山窑的产物(图2)。 蹲(うずくまる,也写作“踞”)-- 以古信乐、古伊贺所产为代表的一种小壶。形似茶壶而小,底大仿佛人蹲坐之形,故名。有两种:高约20厘米左右的壶形物本是农家的种壶或储茶坛;高11、12厘米的形如人坐姿的原为农家的油壶。都是在室町时代以前当地农家作为副业制作的产物,被后世茶人看中其枯寂之“佗”意而转用做吊挂的花入(茶席上的插花罐)或水指。其共同的特征是二重口,以及肩部留有栅栏状的修造成形痕迹。被茶人推崇的“蹲”以油壶为多,其中尤以形状奇特,底部有黑褐色块,自口沿至肩部有较厚的青黄色釉者为佳,是茶人们不惜重金追求之物(图3)。 在桃山时代,茶壶在茶具中占据着不亚于茶入(抹茶小罐)、茶碗的地位(参见《中日的“茶壶”》)。以壶类制品为主的信乐烧借此得以迅速提高地位。茶人们或亲临信乐指导,或取信乐之土于京都等处自行烧制。茶人指导下的信乐烧被冠以他们的名字:绍鸥信乐、利休信乐(也叫“宗易信乐”)、宗旦信乐(千利休之孙千宗旦订制的信乐烧)、远州信乐、空中信乐、仁清信乐和新兵卫信乐(庆长年间京都茶人有来新兵卫订制或自制)。不过这些名字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已经含混不清了。元和、宽永年间(1615~1644),信乐还受德川幕府之命烧制一种称作“信玄壶”的茶壶,用以向皇室、幕府进贡。 远州信乐-- 小堀远州订制的信乐烧。与其他信乐烧显著不同处在于使用了漉土,所以胎薄而轻,非常精巧。其中有风格类似萩烧与唐津烧的器物。 空中信乐-- 本阿弥空中是本阿弥光悦之孙。尾张德川家藏的铭“白云山”的茶碗据说就属于空中信乐。 仁清信乐-- 江户时代京烧杰出的大师野野村仁清制作的信乐烧。与空中信乐都是用黑谷的陶土与信乐之土相混,以粟田口(京烧的一个窑)的技法在京都制作的。器底左侧有仁清的铭。另有所谓“仁清无印”,其实并不是仁清的作品。 信玄壶-- 元和八年(1622)起奉命烧制,专为进献皇室与将军家的贡品。釉色上部为茶色,腰以下为白色,肩部有耳。据说是武田信玄喜欢的式样而得名。 还有图片,自己看下 http://tieba.baidu.com/f?kz=68147661
呵呵, 那些黑色的东西其实是墨水或者{黑}钢笔水,你的产品是裂纹釉,不用{黑或者红}钢笔水不会明显出裂纹,{用这个}为的是好看,好卖。一般这样的装饰是做艺术陶瓷用的,原则上不可以用在日用陶瓷上。用开水多泡泡,会慢慢的就没有了。
真品才有收藏价值,图片无法判断真假,建议拿实物找专家鉴定为准。
宋代瓷碗造型以简洁和实用为主,这与宋代瓷碗主要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进食器有关。宋代瓷碗在细部造型上的变化十分丰富,如,口、唇、沿、腹、底、足等部位的变化十分丰富,有的仅衍生造型就可以达到数十种,但这些造型上的变化极其微小。另外,大多数宋代瓷碗在造型上秉承了实用的原则,这应该与其民间窑场“生存第一”的需要有关。民窑在造型上实用的原则,对官窑瓷碗的造型有很大影响,如,著名的汝窑瓷碗在造型上也是朴实无华,未有矫揉造作之气。
宋代瓷碗在品类异常繁复。常见品类主要有,青釉、粉青釉、青绿釉、天青釉(图3)、淡青釉、青白釉、白釉(图4)、淡天青釉、淡青釉、深绿色釉、黑釉、酱色釉、褐釉、豆青釉、窑变红釉、梅子青釉、兔毫釉等等。不过我们仔细分析这些色彩,不难看出其色调是以青、黑、白等色彩演变而来,如,如粉青、青绿釉、天青釉、淡青釉、青白釉、淡天青釉、淡青釉等是青色的衍生色,而兔毫釉、油滴釉等色彩,应该属黑釉,只不过加入了窑变的元素,同样钧瓷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以及 “钧红”,实质上都是青瓷在色彩上窑变的结果。
宋代瓷碗十分注重釉质,瓷碗基本上都施化妆土,胎釉结合紧密,手感细腻、润泽、玉质感较强,施釉均匀,流釉现象不常见(图9)。由此可见,宋代瓷碗对待釉质的态度是精益求精。宋代瓷碗在釉质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典型的如开片釉,它本身是一种窑内烧造的缺陷,但在宋代人们却奇迹般地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缺陷美,哥窑的开片纹犹如“金丝铁线,片片相联”(图10)即是说此种现象。从厚薄上看,宋代瓷碗釉质总体变得稀薄,这与宋代窑场生存压力大有关,如,著名的定窑白瓷碗有时釉质薄得都可以隐约看到胎色。
很多朋友在选择购置餐具的时候比较倾向于选择陶瓷制品,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陶瓷餐具的安全性能比较高,而且性价比也不错,但是实际上根据有关检测数据现显示,现在市面上的很多陶瓷餐具含铅量均较高,消费者只有参考一定的鉴别方法才可以排除掉超标的产品,选择有保障的餐具。那么今天举例的就是关于陶瓷餐具含铅量鉴别以及具体的说明。
一、是不是陶瓷餐具都含铅,只是含量不同
陶瓷含铅,主要应该指的是颜料。所以最好选用内胆是纯白的好。下面的是我整理的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用。
1、大多数的瓷器多多少少都含铅,主要是色彩的问题,好象只有青花瓷因为颜料是纯植物的,所以不含铅。
2、陶器用陶土烧制,烧制温度较低;瓷器用瓷土(高岭土)烧制,烧制温度较高。陶器质地较粗,且不透明,用作餐具的较少;而瓷器细密、半透明,多用作餐具。纯洁的瓷器对人体无害。
3、但事实上为了使瓷器不渗水和美观,人们往往为其上釉和着色,涂上彩釉,导致陶瓷制品含铅。陶瓷餐具的铅溶出量主要来源于陶瓷釉上的装饰材料,如陶瓷颜料、陶瓷贴花等。
4、陶瓷的画面装饰,大致可分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白瓷等几种工艺。釉上彩陶瓷是用含铅颜料制成的花纸贴在釉面上,经过700—850摄氏度高温烧烤而成。专家指出,这种铅化合物能被酸溶解,当食物与画面接触时,铅就可能被食物中的有机酸溶解出来。制作工艺上来看,釉中彩和釉下彩的瓷器比较安全。当然,釉上彩如果设计合理,烧烤工艺得当,是可以避免铅含量超标的。我们按国家规定的方法用酸性溶液浸泡内有彩色花纹的碗,其可溶出性铅全部低于国家标准。
5、但是,即使使用这样的碗盛放酸性食品,按平均溶出的铅量计,每天饮用100ml,其食人的铅也可达26ug(瓷碗)或3.6ug(仿瓷塑料碗),分别相当2岁幼儿每天允许摄取铅量的74%和10%。更严重的是有
些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采购铅、镉含量高、性能不稳定的廉价装饰材料;生产过程中,装饰面积过大、烤花温度不够或工艺处理不当,都会造成陶瓷制品铅溶出量不符合标准。
6、目前,国内日用陶瓷饮食器具市场仍以档次较低的产品为主,尤其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抢工图快,随意缩短烤花时间或降低烤花温度,甚至还在使用凭经验控制的老式烤花炉,严重制约了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7、专家对如何选购铅溶出量不超标的陶瓷餐具的建议: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釉下彩、釉中彩和白瓷不含铅,较为安全。釉上彩陶瓷较容易用目测和触摸来识别——凡画面不及釉面光亮,手感欠平滑甚至画面边缘有凸起感的千万慎购。更可靠的方法可要求经销商或生产企业提供该产品的质量检验报告,这比肉眼观察要保险得多。
8、专家还提醒,不要盲目相信进口的陶瓷无铅。不久前,香港海关检查了来自日本、意大利、英国、葡萄牙等国的600款瓷器餐具,包括大小不同的碗、碟、杯和汤匙,结果发现有526款不符合国际标准规定,释放过量的重金属铅,不合格率高达87%。
9、专家指出,这种铅化合物能被酸溶解,当食物与画面接触时,铅就可能被食物中的有机酸溶解出来。为了保险起见,劝人们买了这种餐具食用之前一定要用醋兑上水浸泡两三个小时。
4、最后,一般还是劝您不要用颜色过于鲜艳的瓷器来做餐具,尤其是内面有色彩的。如果不会识别釉彩,就用内面是纯白的吧。
二、陶瓷餐具含铅量要怎么辨别?
主要从两方面看,一个是陶瓷原料,一个是烧成。
陶瓷原料主要为坯体原料(泥料),釉面原料(釉料),装饰原料(绘料)。一般来说,坯体的泥料是瓷泥(主要为高岭土)或陶泥,这两项基本算安全的,因为一般无化工添加,是天然黏土或矿物质,只有等级品质之差而已。问题主要出在釉料或绘料上。釉料经高温后形成近似玻璃性质的釉面(玻化),只要是配方原矿,少量化工是成不了气候的。绘料就比较麻烦,基本现在低成本的都是化工料,颜色料含重金属(铅、汞等)。所以,可想而知,釉下彩相对安全许多。
所以买瓷器,避免买一些少见又便宜的手绘花纹的外贸中温瓷。
虽然市面上有很多的陶瓷餐具含铅量超标,大大影响了用户的使用,同时也使得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但是大家还是不必要过于担心的,因为所谓的陶瓷餐具含铅量的问题,往往出现在颜料的使用方面,因此纯白的陶瓷餐具相对还是较为可靠的。上文所述的就是过于陶瓷餐具含铅的文字图片说明,更进一步还有陶瓷餐具含铅量的鉴别方法举例以供参考。
狮子绣球的青花瓷摆件,清中期的民窑产品
民间比较常见的青花瓷枕,虽然属于是明朝德化窑,但是存量比较多属于大众瓷,价格也就几百元左右! 这里有和你类似的参考价:http://www.mycollect.net/shop/36042.html
日用陶瓷一般是1mm以内,釉层来说,龙泉瓷的釉最厚,不过也就1-2mm左右,化工釉有3mm的。性能的主要的原料,外观类似牛奶。
由一些石油化工原料如醋乙、丙酯、乙等,在水中经过聚合化学反应制成。因采用的原料和工艺的不同,乳液在性能上也有差别。它的主要作用是起到粘结、抗水、抗碱和抗日光老化的性能。
扩展资料
特性:
1、釉的成熟温度稍低于坯的烧成温度,使釉的熔体在坯上均匀铺展而坯胎不产生变形,同时要求釉有不小于30℃温度范围的熔融状态以消除釉泡和针孔等缺陷。
2、釉的膨胀系数略低于坯的膨胀系数,使烧成时坯釉完全附着成一体,冷却以后,由于体积效应使釉层处于应力状态,以提高制品的抗张强度和热稳定性。
3、坯釉的酸碱度相互适应,促进坯釉间形成一定厚度的中间层,确保坯釉紧密结合。一般要求釉料具有适当的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