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修饰两可 “十块汉白玉的大浮雕 - 戎宏小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修饰两可 “十块汉白玉的大浮雕

更新时间:2025-05-10 20:14:38 阅读量:4177

本文目录

  • 修饰两可 “十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 请问这句话为什么是“修饰两可”
  •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为什么是汉白玉做的
  • 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其墓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浮雕,记录了近代史上发生的八件重
  •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八个浮雕的名称是什么
  • 人民英雄纪念碑10幅汉白玉浮雕的内容

修饰两可 “十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 请问这句话为什么是“修饰两可”

修饰两可设计句子病因的一种.例如:“四个中学校长实地察看了学生宿舍和食堂.”“四个”既可修饰“中学”又可修饰“校长”. “十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 句中汉白玉既修饰了大浮雕,又修饰了大碑座.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为什么是汉白玉做的

白玉通体洁白,也用于雕刻佛像等,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就用白色的大理石作为人像雕刻材料。从中国古代起,就用这种石料制作宫殿中的石阶和护栏,所谓“玉砌朱栏”,华丽如玉,所以称做汉白玉。天安门前的华表,金水桥,宫内的宫殿基座,石阶,护栏都是用汉白玉制作的。汉白玉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雕刻使用的名贵石料,故宫、天坛、天安门金水桥等经典建筑都有大量使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当代国家工程中,也有广泛应用。它们所使用的这个汉白玉,是特指北京房山大石窝镇高庄村西的石矿中出产的一种石头。

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其墓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浮雕,记录了近代史上发生的八件重

B

本题考查的是虎门销烟的意义。虎门销烟,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侵略者的坚强意志,故选B。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八个浮雕的名称是什么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八个浮雕的名称是什么?

(1)《虎门销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 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2)《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3)《武昌起义》,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4)《五四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 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5)《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人群后面,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

(6)《南昌起义》,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指挥员挥着左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

(7)《抗日战争》,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轻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8)《胜利渡长江》,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担架、农民运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拓展资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石块浮雕的历史背景: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

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总高37.94米。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

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

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碑身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大石。碑身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三十年以来”是指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国;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三个时间段中,都有中国爱国志士的不屈抗争!

碑身两侧装饰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人民英雄的伟大精神万古长存。整座纪念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肃穆庄严,雄伟壮观。

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岩,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采运工作历时七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

人民英雄纪念碑10幅汉白玉浮雕的内容

949年9月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当日下午六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奠基礼。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经过将近六年时间,于1958年4月全部竣工。纪念碑从地面到顶端共高37.94米,下面是近3000平方米的双重月台,碑身下是双层须弥座,雕以牡丹、荷花、菊花组成的八个花圈,以象征高贵、纯洁、坚贞。纪念碑正面,是毛泽东手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攀(liú)金大字。背面是由毛泽东撰写、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纪念碑碑座的四周,嵌有10幅巨形浮雕,高两米,总长度为40余米。这10幅浮雕是:虎门销烟(鸦片战争)、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游击战(抗日战争)、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解放战争)、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它概括了从1840年到1949年的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整个纪念碑,既有民族传统风格,又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表彰了无数先烈的不朽功绩,同时本身也是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它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让人们凭吊先烈,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因纪念碑具有特殊的意义,代表着我国当时社会和平的渴望和战争的反思。英雄纪念碑是当然的特殊建筑,具有高度历史价值,因而不可更改,更改后就没有代表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