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优秀博物馆设计方案)(博物馆陈列设计方案) - 戎宏小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优秀博物馆设计方案)(博物馆陈列设计方案)

更新时间:2025-05-10 21:46:22 阅读量:680

本文目录

  • 博物馆设计理念(就是依据)
  • 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布置方法
  • 洛阳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
  • “泡沫”博物馆设计:“准备向天空上浮动”(组图)

博物馆设计理念(就是依据)

上海博物馆新馆于1993年9月18日打下第一根桩,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二层,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放射与方形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该馆的设计者邢同和先生对“天圆地方”的阐释是:“上海博物馆的‘天圆地方’寓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展示了一种天地均衡之美,上下五千年时空循环升华之力。‘天圆地方’组合,创造了圆形放射与方形基座和谐交融的新颖造型,带来了特有的空间轮廓,给人以眸历史、追寻文化的联想,引发人们对形象与技术碰撞后产生的建筑文化魅力的关注、憧憬。”

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布置方法

自然博物馆展柜设计应遵循三大基本原则,既艺术性、科学性和安全性原则。自然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是收藏、制作和陈列天文、地质、植物、动物、古生物和人类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标本,供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机构。自然博物馆即在自然志(自然史)方面收藏很充实的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

为全面展示洛阳13朝古都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该设计方案在设计理念上突出了五个方面:  河洛文明展的展示面积将近4000平方米,展出文物2000多件。这里更多是通过文物来讲述历史,从而全面了解古都洛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情况。为让大家对整个参观有清晰的脉络认识,十三个朝代又分为史前和夏商周,汉魏,隋唐和五代、宋三个大的篇章。因此,第一展厅的史前和夏商周部分无疑是整个基本陈展的“前沿阵地”,这一部分展出的文物有800多件,展示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 。许多参观者或许会觉得,史前部分所展示的内容多为石器、化石,不具可观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这里你就真的看不到精美的文物了。比如旧石器时代的象牙化石、鸵鸟蛋化石,都是珍品中的珍品;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骨针、骨匕、陶背壶、陶灶等,这些都可以说明,在数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洛阳的土地上已经有了“刀耕火种”,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而夏商周部分则向大家展示了三代时期青铜文化的灿烂,这些泛着金属光芒的青铜器,向大家讲述着中华文明起源的辉煌。第二展厅的汉魏部分,主要从建筑、丧葬制度演变、升仙思想的兴起、文化、宗教、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等等方面展示了洛阳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五千年历史长河,洛阳城最繁华、最辉煌的时期莫过于隋唐。在河洛文明展里,您将看到的最“繁华”展区要数隋唐展区。走进这里,800多件精美的文物将“荟萃”在模拟的隋唐洛阳城里,给您梦千年之感。隋唐展区重点展示的内容为隋唐洛阳城、 隋炀帝与大运河、武则天与神都、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唐三彩、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和科技文化思想等。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洛阳城的特点是辉煌、庄重、大度、对称。因此,在隋唐展区,规则的中轴对称形式令其看上去非常大气,在色彩上将采用红色为该展区的主色调,以突出东方文化的视觉效果。在这里,设计人员还将采用地域特征鲜明的内城、外城概念来布局,同时辅以微斜的立柱造型,给人的感觉宛如城墙;巨大的实木梁构架则营造出城楼式的恢宏大气。基本陈展更多是通过文物来讲述历史,从而全面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情况。也许走进这里,你会认为文物不够精美,可即便是一小块砖瓦,一个小的建筑构件,便是一个都城遗址存在的明证。 洛阳文物种类众多,但大规模的宫廷文物并不多见。在这次博物馆新馆的布展中,2000多件清代故宫宫廷文物作为一个专题展厅与您见面。 进入这个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将会是一张大幅的慈宁宫平面图和相关文字介绍,我们可以借此清晰地了解慈宁宫的结构布局,为整个参观“储存”背景知识。洛阳博物馆所藏清代宫廷文物系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给洛阳的。这批珍宝原藏于故宫慈宁宫大佛堂,多为清代全国各地进贡之品,时间上迄康熙,下至民国,每一件都非常珍贵。参观的第二站是礼佛大堂,在这里我们将看到通过展品“模拟”出来的皇宫皇太后及太后礼佛的场景。在这一部分,最值得关注的应当是中心展区的一尊清代夹贮干漆三世佛。接下来,看到的是一批藏传佛教的造像、佛塔等。据介绍,清宫佛教造像选材多样,包括金、银、铜、玉、木、瓷等,其中藏式佛像是汉藏艺术融合的典范之作。 宫廷家具及家居装饰也是该展区的一大亮点。清代宫廷家具的木工工艺与雕花、錾花、镶嵌等工艺相结合,形成清代宫廷家具的创新风格和主要特征。这一部分我们看到场景是:以龙床为中心,以嵌螺钿长几、黄花梨大柜、镶螺钿雕花龙椅、大理石圆桌、20余把雕花椅、各类花几、方几、圆几、黄羊木雕挂屏以及慈禧御笔“大圆宝镜”匾等组成一个较大但较为松散的太皇太后及太后们礼佛的休息场景。展出的这一部分清代宫廷文物,数量多、规格高,一定会让大家完整、清晰地了解到清代皇帝皇后们的佛事活动和日常生活。 如果您曾到洛阳博物馆老馆参观过,一定对展厅正门口那尊东汉石辟邪印象深刻。在洛阳博物馆新馆的石刻馆 里,类似东汉石辟邪这样精美的“庞然大物”还有很多,这些是文物部门从市民俗博物馆、市文物工作队、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等全市其他文博单位中精选的一批石刻艺术精品,大约70件(套)。在展厅醒目位置摆放的东汉石辟邪,被誉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谓汉魏六朝石刻中的精品,国内罕见。它高约190厘米、长约297厘米、宽90厘米,重约在8吨以上,是用一块完整的青石雕成,雕刻技法极其精湛,融圆雕、平雕、线刻于一体;造型伟岸,阳刚大气。整个展厅分为“宗教石刻”和“碑碣墓志”两部分。“宗教石刻”是指石窟寺,寺庙及民间供养的具有宗教色彩的造像与装饰纹样符号,以佛教造像居多,洛阳的佛教石刻造像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具有印度犍陀罗艺术和中国艺术相融合的风格。在这里您还会看到北魏石虎、东汉石羊、唐代观音造像、唐代石蟾蜍等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唐代石蟾蜍极具观赏价值,自古以来蟾蜍就被人们视作避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吉祥的神物,同时还可作唐代上阳宫宫殿建筑或苑囿的排水设置。而“碑碣墓志”中则展出碑碣、石经和墓志铭。展品有熹平石经残块、北魏孝文帝之季女元瑛墓志、北魏文昭皇后山陵志等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碑碣墓志。在这些展品中,单是一块手掌大小的熹平石经残块,就足以证明中国最早的石刻教科书出在洛阳,立于洛阳太学。据介绍,洛阳作为一个文物大市,历代石刻遗存数量众多,种类较全,时代跨越汉唐直到明清。在这里,您既可看到体量硕大、技法熟稔的单体石雕,也可鉴赏篆、隶、草、行、楷、魏碑诸种书体,从中领略蔡邕、欧阳修和司马光等大家风范,感悟石刻艺术的神奇魅力。

“泡沫”博物馆设计:“准备向天空上浮动”(组图)

迪勒和伦弗洛负责一个145英尺高的充气设计方案,会议厅的理查,该博物馆和雕塑园主任,计画将设计竖立在文化机构。大半透明织物“泡沫“会膨胀在博物馆的内部庭院,创造一种轻盈的空气感,使建筑看起来好像它准备向天空上浮动。

“泡沫”博物馆设计:“准备向天空上浮动”(图一)

“泡沫”博物馆设计:“准备向天空上浮动”(图二)

“泡沫”博物馆设计:“准备向天空上浮动”(图三)

“泡沫”博物馆设计:“准备向天空上浮动”(图四)

“泡沫”博物馆设计:“准备向天空上浮动”(图五)

“泡沫”博物馆设计:“准备向天空上浮动”(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