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楷书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从形体到风格都曾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一起欣赏下现代楷书书法作品。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现代楷书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现代楷书书法作品图片1
现代楷书书法作品图片2
现代楷书书法作品图片3
现代楷书书法作品图片4
现代楷书书法作品图片5
楷书临习章法
章法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点画是线条美,间架结构是局部的构图美,章法是整体构图美。赵体楷书的章法,可以从两个方面研究和把握起规律。
其一,整齐一律。楷书章法的整体感,首先是整齐,字的排列形式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等距,给人一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式最适合严格意义的楷书。结字的宽窄、长短不同的造型产生局部参差变化,便整齐一律而不呆板拘谨的楷书不会出现不和谐或单调之弊。
其二,多样统一。赵体楷书的最大特点是带有行书的成分,笔法多变,因字赋形,不刻意布置,在多样性、变化性中有着十分和谐统一的关系。给人的感受是静中有动,字中融情。一件书法艺术品首先感染人的黄东雷《历代济南之明湖》。
是其整体效果,而整体是由无数个局部构成。因此,在布置章法时,不应该忽略每个字的细节,诸如字的造型、长短、欹正的变化,轻重的节奏感等,都需要慎重地考虑,严密地设计,并且要坚持不懈地经过较长时期磨练,始能自由地进行章法处理,表现出一种似乎没有设计的设计美,达到书法艺术的较高境界。
楷书章法并不复杂,其主要形式有中堂、对联、条幅、横披、扇面等。楷书的章法布置,字距与行距大多基本相等,但也有行距大于字距的;一律自右至左竖写,横披的少字数者也仍然是由右至左书写;现代的中文横写是自左至右,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但竖写是仍然以从右至左为佳。
楷书的四大类型
楷书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从形体到风格都曾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大体有这样四种类型:古朴型、法度型、意态型、圆熟型。
古朴型。指刚刚从八分隶脱胎而来,收敛波碟,整饬字形,形同古隶的那种楷书。严格地说这种楷书应该称为“隶楷”,也就是后人称为“今隶”的那种。古朴型楷书主要感行于魏晋南北朝,包括钟繇、王羲之的小真书、南朝隶楷以及被称为“北碑”或“魏碑”的北方隶楷。古朴型楷书虽然是苹创阶段的产物,但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技法和风格的发展变化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尤其它的古朴稚拙的意态情趣,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甚至是后世成熟的楷书也很难企及的。
法度型。楷书发展到唐代,渐趋形体完备、法度森严、点画形态丰富、结体形式多样。书法界对于楷书点画和形体的研究也逐渐达到技术细节化的水平。唐代人的楷书多可为后人的楷模,故称为法度型。
意态型。宋代开始大量出现,以苏轼、黄庭坚的楷书为代表。其特点是;讲究风神意态和整体效果,不计较一点一画的得失。在规矩法度中求变化,追求清新自然的意趣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圆熟型。以元代赵孟颊为代表,把楷书的法度、意态揉合在一起,又直接继承了王羲之书法潇洒秀逸的精神,从而创造出一种更加圆活流便的圆熟型楷书。这种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它吸取了前几种楷书的优点,把楷书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更加适合中国士大夫文人的口味。
上述四种类型的楷书,各有所长。学术界曾经各执一端,争论不已。甚至有人不承认意志型楷书和圆热型楷书的地位,认为楷书只有魏楷、唐楷两大系统。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我们不但应当承认意态型和圆熟型楷书的存在,而且公正地说,这四种类型在艺术上互有优劣,很难分出高下。
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显然从法度型楷书人手比较合适。因为古朴型楷书虽质朴自然,但规矩法度不够完备。初学者不容昌得其门径,童态性楷书格谰离雅,但初学者可能暂时理解不了。弄得不好容易误人歧途;圆熟塑虽然技巧纯热,然初学者如果一味追求,容易流入俗媚。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先学基本规矩,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风神童态、自然之趣。一般主张“书法盛唐”,就是这个道理。
历朝历代都不乏优秀的楷书大家,他们所创作的楷书书法作品都非常的优秀值得我们去探讨其中的艺术。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历代经典楷书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历代经典楷书书法作品欣赏
历代经典楷书书法作品图片1
历代经典楷书书法作品图片2
历代经典楷书书法作品图片3
历代经典楷书书法作品图片4
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1、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楷书是书法字体之一,从古至今,成为人们学习的基础。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联都是用楷书写的,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楷书对联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楷书对联书法作品图片1
楷书对联书法作品图片2
楷书对联书法作品图片3
楷书对联书法作品图片4
楷书对联书法作品图片5
楷书创作的艺术变化
楷书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变化。所谓艺术性就是要有自己的性情,颜筋柳骨、雄壮险峻是性情;古朴、自然、野逸的墓志也是性情。每一种性情又依托于笔法、字法、章法之中,这正是学习中要理解和领悟的规律性的东西,是临摹的目的。
楷书要达到艺术性的格调,除了继承唐楷之外,还要在北碑、墓志上下凡功夫。看看唐朝之前的楷书,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楷书,而颜柳登峰造极之后则越发的失去了情趣和意境。
追求楷书轻松、自然、舒畅、体现人性理念的美,才是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和给予的有一个机遇。
楷书创作也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感情的抒发同样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这个理性就是楷书的规律——聚散、大小、长扁、欹正的变化;字与字之间生动、和谐的兼容、融合、协调;单字有精神相挽之处,通篇有气息的贯通。所以章法是第一要务(并非只是横幅、竖幅、对联、扇面、落款、钤印这些形式问题)。
楷书的结体
楷书的结体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可以说是最规范的一种字体,学好楷书,是学习和掌握其他各种书体的基础。
文字的结体和书法是楷书的结体似乎有相似之处,但其实差别甚远,前者有属于语言学范畴的,后者则是属于美学范畴的艺术情感范畴的。所以,在楷书结体的种种类型中,都不难看到那些神秘和美的原则,如对称、等分、黄金分割。
单体型字笔一般都比较简单,适合在米格作字,其重心在格子的中轴线上,两部对称型亦如此。在结字上,单体型字最难写,无照应即要八面照应。两部型上下对称的,相同笔画或字型相同的,一般下面要写的大一些,宽一些。如“昌”、“吕”等字,下面宽大些,才托得住。三部型在结字时要忌平分秋色,有的字宜两头大中间小,如“树”、“鸿”、“衍”等;有的字宜两头小中间大,如“掷”、“徽”等;有的字大小则相同。在两头笔画长短相同时,可使左边笔画写短,如“辩”字,前面的“辛”可写得紧缩一些、短一些,后面则才舒展些,竖笔可长些。全包型可依长和短处理,长者可写狭,短者可略扁一些,笔画相互穿插,避免出现直线的空隙。
以上只是基本类型,除此外,还会遇到比较繁杂的情形。因此也有的书家将此概括为繁杂型。繁杂型其实是一种复合型式,它往往是那些结构繁多、笔划繁多的字。如“音”,是由“乡”和“音”组成:“丽”“鹿”二字合成;“鹦”由四个字组成,对于这种情况,书者可将其分解成几个部分处理,原则是每个部分的字亦按常规处理。整体上,长短处理又要以方格为准绳。
关于结体,素来有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和李淳进结体八十四法之说。欧阳询的三十五法为: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挖、相让、补空、贴零、粘合、满不要虚、意连、覆冒、垂曳、借换、增减、应副、撑住、朝揖、救应、附丽、抱、包裹、却好、大成小、小大成形、小大大小、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长右短、褊、各自成形、相管领、应接等。这些都要细细体会方悟其旨。李淳进后来又总结出结体八十四法。李是明皇朝臣,他自幼习字,后以研究名世。他先是把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徐庆祥注)中关于楷书结字一百一十三目筛为五十六月,后又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总结出二十六目,成为今天为人们较熟悉的八十四法。李淳进的结字法比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更为细了。具体为“天覆、地载、让左、让右、分疆、三匀、二段、三停、上占地步、下占地步、左占地步、右占地步、左右占地步、上下占地步、中占地步、俯仰勾、平四角、平两肩、勾画、错综、疏排、镇密、悬针、上平、下平、上宽、下宽、中竖、减捺、减勾、让横、让直、横勒、均平、纵波、横波、纵戈、横戈、屈脚、承上、曾头、其脚、长方、短方、搭勾、重撇、攒点、排点、勾努、勾裹、中勾、绰勾、伸勾、屈勾、左垂、右垂、盖下、真下、纵腕、横腕、纵撇、横撇、联撇、散水、肥、瘦、疏、密、堆、积、偏、圆、斜、正、重、并、长、短、小、向、背、孤、单、大。
高山原名高炳山,高山先生的书法以行、草、隶、篆为一体,熔历代大师之精髓为一炉。形成古朴雄浑博大的自家书风。是我国当代非常著名的书法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高山书法作品精选,希望对你有用!
高山书法作品精选欣赏
高山书法作品精选图片1
高山书法作品精选图片2
高山书法作品精选图片3
高山书法作品精选图片4
高山先生简介
高山先生的书法以行、草、隶、篆为一体,熔历代大师之精髓为一炉。形成古朴雄浑博大的自家书风。高炳山先生的书法作品里有画意,有诗情,有音乐旋律,有舞蹈的华姿,又有文字的内涵。他分明是在写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激情,是借助书法来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形态;勤劳、勇敢、顽强、智慧、战胜一切、积极进取、敢于开拓的时代气节。与此同时,他在向世人倾诉着自己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生,对社会变化的感叹。 高山先生的作品既不同与传统书法的风格,更不趋附当代书坛流行风格。从哪个角度讲,他都以鲜明的艺术性独步中国书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西方与东方文化的交融,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具,均来源与他超前的意识和全新的观念。以及敏捷的思维和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这无疑是他独特的创举和惊从之处。 从他一幅幅令人难忘、味无穷的书法作品中,寻觅到了他升华后的人格力量,感受到一种高古典雅的气息,因而不自觉地向超逸的艺术和人生最高境界瞭望。 高炳山先生57年生于河北沧州,童年随父移居墨龙江,现居北京。为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同方高级艺术顾问。
书法的美学魅力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构成书法的基本要素——线条以其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千变万化的姿态向人们呈现着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画卷,诉说着动人的故事。
首先它呈现给我们的是线条的和谐美与动态美。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而在充满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的线条力感与态势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又或许感到小桥流水,轻流慢淌,或如飞流瀑布,落于九天,或如林中老树,静谧安祥,或如骇雷惊电,震撼环谷……所有这些感受,都是书家通过用笔的控制,写出神态各异、丰富多变的动感线条,体现笔墨之外十分微妙的精神内涵。从优秀作品中不仅看出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即使人产生抑扬顿挫,似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其次它带给我们是犹如音乐和舞蹈般美妙的节奏美。书法的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至整幅作品中、由于笔画的轻重缓急、字形的大小变化、字形的结构、广窄、开合、伸缩、倚正以及自然的牵连飞渡等等的巧妙运用,使它如舞蹈般富有旋律节奏和诗情画意的意趣,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书法和音乐一样,以抽象的语言创造抽象的形象,运用妙笔创造出使人感到旷远,博大、幽微、深沉、高逸,使人精神得到升华的境界。就像优美的乐曲能激动人的心魄,激励人的情性、激发人的幽思。这抽象形象所表达的虽不是明确的什么,但它仍是和人的审美理想、人的情性修养肯定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是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所有这一切铸成的审美内涵,它寓于运笔中的点画、布白之中,让读者通过书家创造的总体形象观赏它,感受它,品味它。
再次书法给我们展现的是它的形体美和气势美。书法由形体由笔画、结构和章法三者组成。优秀的书法作品在字的笔画、结构都力求做到“平中寓险,险中求平、中宫收紧、左右挥洒、倚侧有正、曲中求直”;在章法布局上或“相呼相应、相承相接”,或“虚实相生、空灵相映”。人们追求真情流露、天趣盎然,如在颜真卿《刘中使帖》、怀素《自叙帖》中,在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又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21个 “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品的形体极尽变幻,时整齐匀称,时参差错落,时空旷清朗,时密不透风、形随笔出,字随势生、呈观万千气象,诸多风情,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真挚,强烈的感情贯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而感而动,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