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1、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代表作品:包豪斯校舍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他的建筑设计讲究充分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
格罗皮乌斯利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他还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办法。格罗皮乌斯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筑学与包豪斯》。
2、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德国建筑师,(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也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并称四大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代表作品:
(1)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2)美国伊利诺工学院建筑及设计系馆:
(3)德国新国家美术馆:
3、马谢·布鲁尔:
马谢.布鲁尔(1902-1981)出生在匈牙利,1920年进入魏玛包豪斯学习,早期作品具有相当强烈的德国表现主义的特征,对于简单的原始主义设计也非常感兴趣。他的设计风格受到荷兰“风格派”的家具设计师里特维特的影响,家具具有明显立体主义雕塑感觉,当时他设计的椅子大部分是木头的,加上帆布坐部和靠背,采用标准化配件,简单的几何外形设计。
代表作品:世界第一把钢管椅子
4、莫霍利:
莫霍利•纳吉简介 图1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 Nagy,1895~1946,)出生在1895年奥匈帝国南部(今属匈牙利)的一个富有家庭,父亲是一名房地产商人。纳吉在孩童时代,并没有展现出在美术方面的过人天赋,倒是写过几首短诗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
纳吉在1913年(18岁)就读于布达佩斯大学的法律系,后来因为一战的爆发,其大学生涯被迫提前中断,并于1915年(20岁)应征入伍,在陆军部队中担任炮手一职。尽管战争是残酷的,但纳吉在闲暇时间里尝试着一些简单的绘画创作,如风景速写、水彩等,但战争在他的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5、威廉·华根菲尔德:
威廉·华根菲尔德是出生于德国不来梅的德国设计师,早年在国立斯图加特艺术设计学院学习产品设计。1986年在汉堡成立了他自己的个人工作室,专业从事家具产品的设计。他是‘少即是多’理念的坚定实践者,提供家具纯净和简洁的表现,而且他擅长利用材料的特性,创造简洁,轻巧,功能化和适合批量生产的产品。他有几个产品在德国获得‘红点‘大奖。
包豪斯在设计理论上有三个基本观点: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包豪斯与工艺美术运动不同的是它并不敌视机器,而是试图与工业建立广泛的联系。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奥地利的一种艺术流派。主张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鼓吹用艺术来改造世界。
扩展资料
包豪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20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绍时期。包豪斯在德国德绍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L·密斯·凡·德·罗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上台的纳粹政府,密斯终于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
包豪斯设计风格特点是:
1、形式追随功能。
“形式追随功能”它的本质是强调母体,反映和增强产品的功能,而不是刻意的装饰。 这也是在我们做很多产品设计中可以用到的,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
2、归设计基础。
归到基础,到设计的颜色,形式,质感等基础原理上。这也是很多 UI设计为什么开始推崇包豪斯设计,设计师将其重新发明为抽象的几何形式。
整体的视觉效果像一个 毫不妥协的雕塑风格。而且现在来看也是非常现代的。
3、打破规则。
要勇敢的打破规则,打破惯例和习惯。
包豪斯装修风格特点:
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的结合,注重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实用价值,尊重材料的性能。
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
线条简单、装饰元素少。一张沙发、一个茶几、一个电视柜,简单的线条,简单的组合,再加入超现实主义的无框画,金属灯罩、个性抱枕以及玻璃杯等简单的元素。
就构成一个舒适简单的室内空间。置身其中,会有种归宿的轻松自在的感觉。
风格是一种艺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包豪斯当然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促进,各种各样的风格会与日俱增。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 德国魏玛市的 “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Hochschule fur Gestaltung),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包豪斯”一词是格罗披乌斯生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简介:包豪斯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20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绍时期。包豪斯在德国德绍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梅耶(HANNS MEYER)继任。这位共产党人出身的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梅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 ROHE)继任。接任的密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德绍后,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密斯·凡·德·罗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上台的纳粹政府,密斯终于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包豪斯由魏玛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合并而成,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虽然包豪斯名为建筑学校,但直到1927年之前并无建筑专业,只有纺织、陶瓷、金工、玻璃、雕塑、印刷等科目,因此,包豪斯主要是一所设计学校。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包豪斯教学时间为三年半,学生进校后要进行半年的基础课训练,然后进入车间学习各种实际技能。包豪斯与工艺美术运动不同的是它并不敌视机器,而是试图与工业建立广泛的联系,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生存的必须。包豪斯成立之初,在格罗披乌斯支持下,欧洲一些最激进的艺术家来到包豪斯任教,使当时流行的一是思潮特别是表现主义对包豪斯的早期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包豪斯早期的一批基础课教师由俄罗斯人康定斯基、美国人费宁格、瑞士人克利和伊顿等,其中康定斯基曾担任过莫里斯教育学院金属和木制品车间的绘画课教师。这些艺术家都与表现主义有很强的联系。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奥地利的一种艺术流派。主张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管感受和体验,鼓吹用艺术来改造世界。用奇特、夸张的形体来表现时代精神。这种理想主义的思想与包豪斯“发现象征世界的形式”和创造新的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
所谓“包豪斯风格”实际上是人们对“现代主义风格”的另一种称呼。称为“包豪斯风格”是对包豪斯的一种曲解,包豪斯是一种思潮,而并非完整意义上的风格。“包豪斯”学校注重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并举,通过一系列理性、严格的视觉训练程序,对学生进行“洗脑”,重塑他们观察世界的崭新方式;同时开设印刷、玻璃绘画、金属、家具细木、织造、摄影、壁画、舞台、书籍装订、陶艺、建筑、策展等13个不同专业的工作坊,培养学生精准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当时传统的学院派看来是十分另类的,但它后来却几乎成为全世界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的通用模式。有相关问题可以咨询Rolf Benz 罗福宾士。Rolf Benz初期主要是生产沙发。近年来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家具及装饰风格统一协调化的需求而逐渐向多品种多系列发展:沙发及配套的咖啡桌、餐台及餐椅、灯具、地毯及橱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