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被扔蛋糕,这幅名画并没有受到损伤。国内外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画作,这些画作的历史意义以及本身的价值都是非常独特的。中国名画的价格也比较贵,大多分布在各大博物馆当中,而国外的画作也有很多非常出名的,名声甚至流传到国内。很多人经常会在一些艺术的书籍当中,能够看到这些画作的本来面目,确实非常精致,作者的名字也被大家牢牢记住,因为会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的试卷上。
这幅名画没有受到损伤。《蒙娜丽莎》是一幅震惊全世界的名画,这幅画创作的历史也比较久,很多人都觉得画像当中的女人长得很好看,笑容非常美丽,这幅画作也被很多人模仿,甚至拍摄了一系列搞笑的图片,但是真正的画作一直在巴黎卢浮宫,这也是镇馆之宝,结果在2022年5月30日的时候,有一位男子坐在轮椅上,然后戴着假发,完全伪装成一个老妇人,当他来到这幅画像的面前时,突然将蛋糕抹在了画作的表面。当时立刻有人将他控制住,但是画像上却有很多蛋糕污渍,不过工作人员也在紧急处理。
画作的外面有玻璃保护罩。这些珍贵名画都是举世无双的,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自来也会拼尽一切保护这些画作,也会给这些画作装上玻璃保护罩,既可以让大家慢慢的欣赏,同时也能够保护这些名画不会遭受到损害。这幅画的作者是意大利人达芬奇,创作时间大概是1503年。这幅画是全球比较珍贵的艺术珍宝之一,所以实施周密的保护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每一幅画作都能够代表作者的思想,同时也能够代表一个历史的痕迹,这些文化艺术品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遵守各大博物馆的相关要求,不能够用手直接去触碰,也不能采取一些不当的措施破坏这些画作。
是这个吧亲 求赏!
http://www.baidu.com/s?cl=3wd=Q%B0%E6%C3%C9%C4%C8%C0%F6%C9%AF
《蒙娜丽莎》倒过来看很恐怖吗?不要赏画人吓唬赏画人噢!
我把《蒙娜丽莎》这幅画正过来倒过去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多遍。正面看,人物美丽大气,雍容华贵,温和善良,充满慈爱;背景云蒸霞蔚,山川秀美,气势恢宏。倒过来看,虽然感觉是不一样,但人还是那人,山还是山,水还是那水,草木一样的郁郁葱葱,哪里寻得到令人恐怖的影子呢?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巨匠达芬奇创作于15世纪初的一幅油画,是西方古典主义写实油画的开山之作和经典范例。由于达芬奇在西方油画史上的特殊地位及影响力和《蒙娜丽莎》巨大的艺术价值及人文价值,几百年来,《蒙娜丽莎》一直备受人们的推崇,使之成为西方绘画史上的第一名画。对《蒙娜丽莎》一画的解读也是纷纷扬扬,千种百样,甚或五花八门,离奇搞怪。
这使我想起了《红楼梦》这部名著。全书一百二十不足百万字,但是这些年来解读红楼梦的文章何止百千万篇!“宝袭初试云雨情”在书中不过200多字,但是后来各种各样的解读分析演绎甚至杜撰的文章字数早已大大超过了《红楼梦》全书,更是超乎出人们的想象。
有时,经典被过度解读了,经典被神化或被妖魔化了。有人说《蒙娜丽莎》倒过来很恐怖,就是一种妖魔化的解读。还什么倒过来看“天塌水泻”,“怪蛇猛兽”“面目狰狞”等等,说的还煞有介事振振有词,其实,都是人的想象和错觉,,哪里会是这样的景象呢!
现在我把倒着的《蒙娜丽莎》图片配出来,大家不妨看一看,是不是真像有人说的“很恐怖”噢!
恶搞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躺枪最多,也常常让人不爽 。
蒙娜丽莎是一个温文尔雅的贵族妇女,其神秘的微笑成为经典。关于蒙娜丽莎神秘微笑背后的各种争论,学术界一直没有停止过。
由此,有人拿这样的微笑进行恶搞,比如下面这一幅——蒙娜丽莎穿是一个美国女兵,全副武装,英姿飒爽,她的微笑,就成为一种征服者的微笑。
《蒙娜丽莎》原型是达·芬奇父亲一位朋友的妻子丽莎·格拉迪尼。
500多年来历史学家们一直为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原型争论不休。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教师吉乌塞普·帕兰蒂提出,蒙娜丽莎是一位有5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帕兰蒂对佛罗伦萨市档案进行了长达25年的研究,得出结论:《蒙娜丽莎》原型是达·芬奇父亲一位朋友的妻子丽莎·格拉迪尼,她是一名有5个子女的家庭主妇。
衍生作品
1919年,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20世纪的艺术家马歇尔·杜尚开启了带胡须《蒙娜丽莎》肖像的无限重复创作。并且,这一改造成为现代艺术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杜尚也成了“恶搞”《蒙娜丽莎》的“始作俑者”。
1965年,马歇尔·杜尚在作品《拉西》中去掉了蒙娜丽莎的小胡子,以这种方式宣称“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和杜尚跨越文艺复兴和20世纪两个时期,在新艺术史中共同创作的作品。
用PhotoShop合成
首先打开一张蒙娜丽莎的照片,然后再打开一张赵本山的照片,用椭圆选择框选中赵本山的脸部,在选择前设定羽化值,将选定后的脸部移到蒙娜丽莎的脸部,调整大小到合适,最后合并图层,即可完成。
创作背景
一、人文背景
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欧洲源自对基督教统治下中世纪的批判,产生了世俗价值观念。人的观念在达·芬奇等艺术家的观念里居于核心的地位,《蒙娜丽莎》也展现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肯定了人从自然状态脱离而存在的意义。
二、草稿背景
在《蒙娜丽莎》创作之前,就有一幅,《艾尔沃斯·蒙娜丽莎》油画:《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出自达·芬奇,其创作时间远远早于《蒙娜丽莎》油画作品。《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绘画,人物的面色清新红润,不沾岁月痕迹,有着与蒙娜丽莎非常相似的长相、服饰、手势和神秘笑容,只是更为年轻。有专家还曾利用碳定年法对《艾尔沃斯·蒙娜丽莎》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该幅画创作于15世纪。
含义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作品反响
17世纪中期,达·芬奇的名字和《蒙娜丽莎》出现,曾经在枫丹白露宫编纂艺术品目录的班尔·汤,把《蒙娜丽莎》称为“画中之画、首屈一指”。 每年到卢浮宫鉴赏《蒙娜丽莎》作品的人数,大约有600万左右。
衍生作品
1919年,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20世纪的艺术家马歇尔·杜尚开启了带胡须《蒙娜丽莎》肖像的无限重复创作。并且,这一改造成为现代艺术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杜尚也成了“恶搞”《蒙娜丽莎》的“始作俑者”。
1965年,马歇尔·杜尚在作品《拉西》中去掉了蒙娜丽莎的小胡子,以这种方式宣称“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和杜尚跨越文艺复兴和20世纪两个时期,在新艺术史中共同创作的作品。
1954年,美国肖像摄影师菲利普·哈尔斯曼将达利双目瞪圆、胡子翘起的怪异面孔挪用到了蒙娜丽莎的脸上,并在她青筋凸起的手中塞满钱币,用以讽刺达利晚年欺骗式的赚钱方式。
20世纪50年代,电影《蒙娜丽莎》出品,荣获195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65年,巴黎举行“《蒙娜丽莎》艺术节”,29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带着标新立异的《蒙娜丽莎》齐聚于此。
1972年,弗兰克·福斯创作《蒙娜丽莎的可视基因》作品,该作品是一种原生、创新和超前的视觉效果。
2009年,法籍华人画家严培明在卢浮宫展出巨幅油画《蒙娜丽莎的葬礼》,画面中的蒙娜丽莎眼里含着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