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与抗震等级的关系是设计人员根据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的重要性、结构类型、高度来确定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是设计人员确定抗震等级的一个条件。抗震等级:是指不同抗震等级的具体设计,由设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筑重要性分类和设防标准》以及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建筑高度四个因素确定。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分为四级,即非常严重、严重、严重和一般。在中国建筑行业,这一等级标准一直得到严格执行。抗震设防烈度:一般采用基本烈度。但必须根据建筑物所在城市的规模、建筑物的类型和高度以及当地的抗震设防区划来确定。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区域抗震设防的地震烈度称为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的基本地震烈度。
抗震等级是指设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建筑重要度分类和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建筑高度,对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分为四个等级,分别表示非常严重、严重、严重、一般。在中国建筑行业,这一等级标准一直得到严格执行。抗震设防烈度第2.1.1条,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来说,地震烈度超过50年概率10%的抗震设防,简单来说就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达到抗震效果,对建筑物采取抗震设计和抗震设施。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抗震设防烈度6度及以上的建筑必须设防。抗震设防通常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即确定建筑物抵抗地震灾害的能力;抗震设计,采取地基、结构等抗震措施,满足抗震设防要求;抗震施工,严格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确保建筑质量。以上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都必须认真进行。
不是对应关系。抗震设防类别是《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规定的分类,主要与建筑物破坏的影响有关。抗震等级主要与建筑高度、结构类型、设防烈度有关,在抗震规范中有规定。
1.建筑的抗震等级是综合考虑得出的数据。2.抗震等级从设防烈度、建筑结构类型、建筑高度、抗震设防类别四个数据中按表选取。3.设防类别按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划分,分为标准设防(小震设防,50年一遇)、重点设防(475年一遇)、特殊设防(大震设防,2100年一遇)。4.抗震设防类别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抗震设防分类决定了本地区采用什么抗震设防烈度,如广州地区为7度,当决定建筑物的抗震措施选择8度设防烈度标准时(注:这里的抗震措施包括抗震构造措施和一些强剪弱弯等处理)
1.抗震等级:是指设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筑重要度分类和设防标准》以及烈度、结构类型、建筑高度等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分为四个等级,分别表示非常严重、严重、严重、一般。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抗震设防和地震分组的核定值,是一个区域概念。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3.震级是指地震烈度的高低。在我国,地震分为六级:小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震4.5-6级,强震6-7级,大震7-8级,大于8级为巨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