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类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抗震设防简单地说,就是为达到抗震效果,在工程建设时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抗震设防烈度在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防。抗震设防通常通过三个环节来达到: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即确定建筑物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抗震设计,采取基础、结构等抗震措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抗震施工,严格按照抗震设计施工,保证建筑质量。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甲类建筑在地震破坏后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次生灾害指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强腐蚀物质大量泄露或其他严重的次生灾害。乙类建筑属于地震破坏后会产生较大社会影响造成相当大的社会影响或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包括城市重要的生命线工程和人流密集的多层的大型公共建筑等。丁类建筑,其他地震破坏不致影响甲、乙、丙类建筑,且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轻微。一般为储存物品价值低、人员活动少、无次生灾害的单层仓库等。
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 .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 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从事工程建设的朋友们,接触最多也最必要的资料就是标准规范。截止到2005年现行各项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规程1162项。
其中:强制性条文3项、工程建设国家标准311项、城镇建设工程行业标准102项、建筑工程行业标准143项、建设工业产品标准334项、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175项、工程项目建设标准94项。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又出现了:大全或汇编中的1本或几本标准规范如被废止或修订,读者不得不重新购买,也就意味着重复购买。同时,限于篇幅,无论“大全”或是“汇编”,因其采用简单的合订方式,对读者正正需要的专业标准条文,都不可能做到“全”、“汇”。
有四类,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及适度设防类。在工程建设时,需要对建筑进行防震设计,抗震设防类别有四类,分别为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及适度设防类。特殊设防类也是甲类,针对的是发生重大灾难后果的建筑,像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或地震时发生重大灾害的建筑。重点设防类也是乙类,针对的是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像需要尽快恢复生命线相关的建筑。标准设防类也是丙类,针对的是按标准设防的建筑。而适度设防类也是丁类,是人员稀少,震损不致产生灾害的建筑。
抗震设防类别么分类如下: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抗震设防类别简介:
抗震设防分类,对各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根据建筑遭遇地震破坏后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进行划分。中国国家标准将建筑分为特殊设防、重点设防、标准设防和适度设防四类,并制定相应抗震设防标准。
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通过推算得出。以震级标度地震大小最初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C.F.Richter)于1935年研究加利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来的。规定以距震中100km处“标准地震仪”(或称“安德生地震仪”,周期0.8秒,放大倍数2800,阻尼系为0.8)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单振幅,以微米计)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后来,通过不断发展,根据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的换算也可以用来确定震级。根据用来计算震级记录的震波类型,震级有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它们之间可以进行换算。 由于地壳的强度是有限的,所以积蓄能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所以地震的震级是有一定限度的。目前用里克特方法测算的已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1~8.9级地震的能量见表1。根据不同强度地震的破坏能力,按照震级的大小进—步划分为5个级别:超微震:震级小于1的地震。该级别地震人们不能感觉,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②微震:震级大于1、小于3的地震。该级别地震人们也不能感觉,也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③小震:又称弱震,震级大于3、小于5的地震。该级别地震人们可以感觉,故有时也称有感地震,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④中震:也称强震,震级大于5、小于7的地震。该级别地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⑤大地震:震级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该级地震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
徐州的住宅楼的抗震的等级是多少,现在的楼房一般来说抗震性能都是比以前的要好得多,因为大多数都是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所以说在防震下面还是非常不错的,一般来说是可以抗6级左右的地震的。
抗震等级划分为一级至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确定,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扩展资料
地震等级和地震烈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对一定地点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影响烈度的大小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等。
例如,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也越大。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度,与地震区域的各种条件有关,并非地震之绝对强度。
参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8.1.3 钢结构房屋应根据设防分类、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8.1.3确定。
重庆房屋抗震级别2016年6月1日之后是:地震烈度6-7度 。
重庆仅荣昌附近的局部区域被划分为地震烈度7度区范围,占全市的0.2%,而新一代区划图将其范围扩大到0.3%,同时,新一代区划图将黔江部分地区的地震烈度由6级提高到7级,并进行抗震设防。
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实施后,重庆市地震烈度范围将由过去的0.2%提高到0.8%,我市其他地区,包括主城区,按6度区域地震烈度设防,占99.2%,提高住宅建筑抗震设防能力。
6月1日起实施。重庆将根据区划图,取消酉阳、秀山、彭水、武隆、梁平、垫江、开县、潼南九个原先不设防的地区9个区县的不设防区域,实现地震设防区域全覆盖。
扩展资料:
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人民开始关注对房子的抗震级别,我国从1974年原国家建委发布全国第一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起,中国对建筑抗震设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一般来说,全国大部分地震不活跃带抗震设防烈度是6至7度,
除了设计达标以外,施工的质量也是非常关键的,要有合规的设计,合乎要求的标准,合格的施工质量,几个方面做好了,才可以达到抗震的标准。
百度百科—抗震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