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标准,
是编号为GB 51410-2020的国家标准,
自2020年7月1日起实施,
它的制定是为防止火焰和烟气通过建筑缝隙和贯穿孔口在建筑内蔓延,
保证建筑防火、防烟分隔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保障人身安全,减少火灾损失。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防火等级为一级时,构件的耐火时间要求为,柱:3小时、梁:2小时、楼板:1.5小时;防火等级为二级时,构件的耐火时间要求为柱:2.5小时、梁:1.5小时、楼板:1小时。对防火涂料而言,一般膨胀型防火涂料的耐火时间不超过1.5小时,超过1.5小时应采用非膨胀型防火涂料。
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没有2020版只有2018版,对于200平米的地下室安全出口的要求如下,根据GB 50016-2018第5.5.5条,使用人数不超过30人且埋深不大于10m需要设置2个安全通道时其中一个可采用直通室外的金属竖向梯,地下设备间可设置1个疏散门第5.5.21要求,通道宽度每一百人最小当与地面高度小于10m时0.7m和大于10m时1.0m,密集人员场所是每100人不小于1.0m如果是地下仓库,安全出口不应小于2个(GB 50016-2018第3.8.3条)。
《GB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pdf》
https://72k.us/file/16273814-439735634
确认资料,选择普通下载即可!
1、在设计建筑物时,必须正确决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建筑面积、层数,合理布置防火隔离。在设计厂房和仓库时,必须根据其生产过程的火灾危险程度、储存物质的性质,设计民用建筑时,必须根据其使用性质和容纳人数等条件,确定其相应的耐火等级。
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如果使用可燃材料,其层数不宜过高、面积不宜过大,但因特殊需要,在设有防火分隔物后,可以适当增加建筑面积。如因生产、地理等条件的限制,在采取防火墙等分隔物后,可以适当缩小或不考虑防火间距。
2、为了有效防止火灾的扩大和蔓延,在设计建筑物时,对于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厂房、仓库和其他建筑物,以及建筑物内部容易造成重大损失的房间和容易蔓延的部位,应该有适当的防火分隔。
3、为了在发生火灾时能够迅速安全的疏散人员和物资,减少火灾损失,在设计建筑物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足够的安全出口。
4、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工业和民用建筑时,必须同时考虑和设计足够的消防用水量。
消防设计用到的所有规范有哪些。包括消防所有系统:自动报警系统、喷淋系统、消火栓系统、防排烟系统、防火卷帘系统、应急照明系统、干粉灭火等。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94号),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的基础上,经整合修订而成。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遵循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深刻吸取近年来我国重特大火灾事故教训,认真总结国内外建筑防火设计实践经验和消防科技成果,深入调研工程建设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规范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认真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展了大量课题研究、技术研讨和必要的试验,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生产、建设、消防监督、研究和教学等单位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12章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有:生产和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高层公共建筑的分类要求,厂房、仓库、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等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筑耐火等级分级及其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平面布置防火分区与防火分隔、建筑防火构造、防火间距和消防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工业建筑防爆的基本措施与要求;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疏散距离、疏散宽度、疏散楼梯设置形式、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以及安全出口和疏散门设置的基本要求;甲、乙、丙类液体、气体储罐(区)和可燃材料堆场的防火间距、成组布置和储量的基本要求;木结构建筑和城市交通隧道工程防火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各类建筑为满足灭火救援要求需设置救援场地、消防车道、消防电梯等设施的基本要求,建筑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和预防电气火灾的线路等方面的防火要求和消防用电设备的电源与配电线路等基本要求。:
就目前就一个现行的消防防火版本,其它失效。下面是现行标准: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3、GB50166-200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4、《GB50261-96(200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5、《GB50263-2007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6、《GB50354-2005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7、《GB50370-200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8、《GBT50116-19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