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钢筋混凝土墙板中水平方向的钢筋。
图中16150的就是。
剪力墙水平筋就是与剪力墙纵向钢筋垂直布置的,以加强剪力墙的整体强度的钢筋,也称分布筋;
地下室外墙(剪力墙挡土墙)在转角处水平钢筋锚固:水平筋插入暗柱筋内侧,插入部分够锚固长度即可。
钢筋的锚固是指钢筋被包裹在混凝土中,增强混凝土与钢筋的连接,使建筑物更牢固,目的是使两者能共同工作以承担各种应力。
锚固的部位和形式,可以采用弯钩,弯折等形式,也还可以指钢筋锚入构件的长度,如果没有足够的锚固长度,钢筋受力就不能有效传递给锚固体,为保证钢筋传力效果,规范规定锚固长度不小于200mm。
类型
重力式挡土墙靠自身重力平衡土体,一般型式简单、施工方便、圬工量大,对基础要求也较高。依据墙背型式不同,其种类有普通重力式挡墙、不带衡重台的折线墙背式重力挡墙和衡重式挡墙。
衡重式挡墙属重力式挡墙;衡重台上填土使得墙身重心后移,增加了墙身的稳定性;墙胸很陡,下墙背仰斜,可以减小墙的高度和土方开挖;但基底面积较小,对地基要求较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挡土墙
剪力墙暗柱有墙端暗柱和转角暗柱两种,不同的暗柱类型,剪力墙水平钢筋的做法不同,具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1、当暗柱为墙端一字形暗柱时,水平段水平筋在暗柱纵筋的外侧,弯折段水平筋在暗柱纵筋的内侧,如下图所示:
2、当暗柱为墙端L形暗柱时,水平段水平筋在暗柱纵筋的外侧,弯折段水平筋在暗柱纵筋的内侧,如下图所示:
3、当暗柱为转角暗柱时,水平段水平筋在暗柱纵筋的外侧,弯折段水平筋在暗柱纵筋的内侧,并需伸入对象纵筋内侧满足锚固长度要求。根据外侧水平分布钢筋的连接方法分为如下3种:
当外侧水平钢筋连续通过转弯区时,做法如下图所示:
当外侧水平钢筋连续连接区域在暗柱范围外时,做法如下图所示:
当外侧水平钢筋在转角处搭接时,做法如下图所示:
扩展资料
当剪力墙端部无暗柱时,剪力墙水平钢筋水平段和弯折段均在纵筋外侧,如下图所示:
当剪力墙有斜交转角暗柱时,剪力墙水平钢筋位于暗柱纵筋外侧,并伸至对侧纵筋内侧满足锚固长度要求,做法如下图所示:
参考资料来源: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第71页
剪力墙转角都有边缘构件(如‘转角墙’),墙的水平分布筋始终应包围在边缘构件的竖向钢筋和墙身的竖向分布钢筋且形成可靠封闭的,和边缘构件的箍筋平竖向面。这里所谓的可靠封闭包含着转角阴角的构造是末端深入到对边弯折15d。
扩展资料:
剪力墙平面布置:
剪力墙结构中全部竖向荷载和水平力都由钢筋混凝土墙承受,所以剪力墙应沿平面主要轴线方向布置。
1、矩形、L形、T形平面时,剪力墙沿两个正交的主轴方向布置;
2、三角形及Y形平面可沿三个方向布置;
3、正多边形、圆形和弧形平面,则可沿径向及环向布置。
单片剪力墙的长度不宜过大,长度很大的剪力墙,刚度很大将使结构的周期过短,地震力太大不经济;
剪力墙以处于受弯工作状态时,才能有足够的延性,故剪力墙应当是高细的,如果剪力墙太长时,将形成低宽剪力墙,就会易受剪破坏,剪力墙呈脆性,不利于抗震。
故同一轴线上的连续剪力墙过长时,应用楼板或小连梁分成若干个墙段,每个墙段的高宽比应不小于2。每个墙段可以是单片墙,小开口墙或联肢墙。
每个墙肢的宽度不宜大于8m,以保证墙肢是由受弯承载力控制,和充分发挥竖向分布筋的作用。内力计算时,墙段之间的楼板或弱连梁不考虑其作用,每个墙段作为一片独立剪力墙计算。
这个得看梁与墙的宽度。如果是等宽,梁筋放墙竖筋内。如果非等宽就很好判断了。
如果梁和墙同向,伸入锚固长度为直锚,为一个lae,如果梁和墙成90度,伸入墙内的总长度为一个lae。
剪力墙水平钢筋弯折是在暗柱钢筋内侧这种做法。关于这种构造,G101图集改过几次,00G101没明确,03G101放在内侧,11G101放在外侧。
转角处一般放在内侧,只有00G101丁字形放在外侧。使用者应该也能体会到那种构造更优,而编平法的未必熟悉施工实际。剪力墙水平钢筋弯折是在暗柱钢筋内侧优点有三:
一、节省钢筋;
二、粘结连接效果更好;
三、更容易钢筋控制长度。剪力墙水平钢筋弯折放在暗柱钢筋外侧也不无道理,当剪力墙水平筋计入暗柱配筋率,剪力墙水平筋与暗柱箍筋一样包住暗柱纵筋。
扩展资料:
首先,暗柱不是剪力墙的支座,所以不存在锚入暗柱的问题。墙水平筋与暗柱是共同受力体,它们是组合构件,暗柱是墙身的竖向加强带。
剪力墙水平筋加弯折不是锚固的需要,而是要形成收边,所以,不管暗柱有多长,墙水平筋都需要弯折。端部直线加U型钢筋组合其实也是弯折的另一种形式。
同理,墙水平筋一般置于暗柱纵筋外侧,如伸入暗柱内侧,水平筋需向内弯折,形成“颈缩”,反而不利于受力的。
见图片。中间水平筋应位于墙截面的中线(即bw正中),中间竖向钢筋靠里靠外以方便绑扎为准。
搭接位置图片:
剪力墙钢筋绑扎时应注意先后顺序,特别是剪力墙里有暗梁、暗柱时。剪力墙钢筋的搭接应符合设计及本标准的要求。施工中应注意下列质量问题,妥善解决,达到质量要求:
(1) 水平筋的位置、间距不符合要求:墙体绑扎钢筋时应搭设高凳或简易脚手架,确保水平筋位置准确。
(2) 下层伸出的墙体钢筋和竖向钢筋绑扎不符合要求:绑扎时应先将下层伸出钢筋调直理顺,然后再绑扎或焊接。若下层伸出的钢筋位移较大时,应征得设计同意进行处理。
(3) 门窗洞口加强筋位置尺寸不符合要求:应在绑扎前根据洞口边线将加强筋位置调整,绑扎加强筋时应吊线找正。
(4) 剪力墙水平筋锚固长度不符合要求:认真学习图纸。在拐角、十字结点、墙端、连梁等部位钢筋的锚固应符号设计要求。
(5) 各类操作人员应进行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培训,并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6) 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安全帽、安全带、防滑鞋、手套、工具袋等)并正确使用。
(7) 项目主要工种应有相应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特种作业人员应进行培训后持证上岗。
(8) 应根据工程特点、施工工艺、作业条件、队伍素质等编制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列出工程威胁点和安全作业注意事项。
(9) 严格执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按“施工组织设计”及 “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细化和补充,将操作者的安全注意事项讲明、讲清。
(10) 施工作业应有可靠的安全操作环境。
(11) 其他安全事项应严格执行《建筑安全检查标准》(JGJ 59-99)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
司施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
扩展资料:
根据建筑结构设计要求和剪力墙受力特性,剪力墙的钢筋配置都是采用双层双向设计。为了确保设计配置的钢筋固定在最佳位置,需要在双层钢筋间按大约每米一点设置拉接钢筋。用于这种拉接的钢筋,就叫剪力墙拉筋。剪力墙拉筋分为双向拉筋和梅花双向拉筋。
设置要求:
设置拉筋时,由于其不承受结构内力,钢筋截面都比较小,一般采用6mm或8mm钢筋,两端做成180°弯勾,并用铁丝固定就可以了。
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构造边缘构件阴影区域内拉筋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向钢筋间距的2倍。
其实图集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见上图。05年的时候别人跟我讲:暗柱不是柱,短时间内真的无法理解,很多年以后才能基本理解,暗柱就是剪力墙的一部分,这部分需要加强构造,它不是支座。(端柱除外)
洞口加筋参照:03G101-1第53页:剪力墙洞口补强构造,结构施工图总说明。
剪力墙水平钢筋和竖向钢筋根据部位的不同,水平筋的放置也不同。
1、一般地下室挡土墙竖向筋在外侧,水平筋在内侧;地面以上的则反过来,水平筋在外侧,竖向筋在内侧。
2、最根本的一个原则是根据不同的受力情况定的,即受力筋放在外侧。
3、地下室剪力墙主要是受土的侧阻力受弯,而地上主要是受地震剪力,所以受力不同,放置位置也就不同。
扩展资料:
事实上,剪力墙这个叫法是不太合适的。剪力墙结构抗侧刚度较大,发生的变形基本为弯曲型变形。此种变形由正应力引起。
变形时一侧受拉一侧受压(框架结构抗侧刚度较小,层间变形随层高上升而减小,发生的变形基本为剪切型变形,由剪应力引起)。因此在一些高层设计的相关书籍中,更愿意称其为结构墙(Structural Wall)。
建筑物中的竖向承重构件主要由墙体承担时,这种墙体既承担水平构件传来的竖向荷载,同时承担风力或地震作用传来的水平地震作用。剪力墙即由此而得名(抗震规范定名为抗震墙)。
剪力墙是建筑物的分隔墙和围护墙,因此墙体的布置必须同时满足建筑平面布置和结构布置的要求。
剪力墙结构体系,有很好的承载能力,而且有很好的整体性和空间作用,比框架结构有更好的抗侧力能力,因此,可建造较高的建筑物。
剪力墙水平钢筋和竖向钢筋根据部位的不同,水平筋的放置也不同。
1、一般地下室挡土墙竖向筋在外侧,水平筋在内侧;地面以上的则反过来,水平筋在外侧,竖向筋在内侧。
2、最根本的一个原则是根据不同的受力情况定的,即受力筋放在外侧。
3、地下室剪力墙主要是受土的侧阻力受弯,而地上主要是受地震剪力,所以受力不同,放置位置也就不同。
4、其实钢筋放置内外侧的问题,还是力学问题,主要看哪个因素是控制因素。
地上部分的剪力墙,竖向钢筋一般都是构造配筋,而水平筋因为抗裂的原因,在相同钢筋量的情况下,放外侧对结构会更有利;
对于地下结构,放内侧和外侧都有,如果地下室较长,水平抗裂也可能起控制作用,这个时候就看是水平抗裂还是挡土哪个起控制作用,如果按纯弯和水土分算挡土墙时,可以考虑地下室的水平筋也放外侧。
扩展资料:
剪力墙水平钢筋和竖向钢筋的类别:
一般按照剪力墙上洞口的大小、多少及排列方式,将剪力墙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整体墙:没有门窗洞口或只有少量很小的洞口时,可以忽略洞口的存在,这种剪力墙即称为整体剪力墙,简称整体墙。
当门窗洞口的面积之和不超过剪力墙侧面积的15%,且洞口间净距及孔洞至墙边的净距大于洞口长边尺寸时,即为整体墙。
2、小开口整体墙:门窗洞口尺寸比整体墙要大一些,此时墙肢中已出现局部弯矩,这种墙称为小开口整体墙。
3、连肢墙:剪力墙上开有一列或多列洞口,且洞口尺寸相对较大,此时剪力墙的受力相当于通过洞口之间的连梁连在一起的一系列墙肢,故称连肢墙。
4、框支剪力墙:当底层需要大空间时,采用框架结构支撑上部剪力墙,就形成框支剪力墙。在地震区,不容许采用纯粹的框支剪力墙结构。
5、壁式框架:在连肢墙中,如果洞口开的再大一些,使得墙肢刚度较弱、连梁刚度相对较强时,剪力墙的受力特性已接近框架。由于剪力墙的厚度较框架结构梁柱的宽度要小一些,故称壁式框架。
6、开有不规则洞口的剪力墙:有时由于建筑使用的要求,需要在剪力墙上开有较大的洞口,而且洞口的排列不规则,即为此种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剪力墙的类型划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划分,严格划分剪力墙的类型还需要考虑剪力墙本身的受力特点。
7、根据受力性能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独立墙肢
(2)整体小开口剪力墙
(3)整截面剪力墙
(4)壁式框架
(5)连肢剪力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剪力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