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高女儿墙与低女儿墙的区别(低女儿墙和高女儿墙的区别) - 戎宏小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高女儿墙与低女儿墙的区别(低女儿墙和高女儿墙的区别)

更新时间:2025-05-10 18:59:31 阅读量:13

本文目录

  • 什么是女儿墙为什么叫女儿墙
  • 女儿墙的墙厚和高度有什么关系
  • 楼面女儿墙为什么要外高内低
  • 风火山墙,女儿墙,高风火墙的区别
  • 如何判断女儿墙
  • 山墙与女儿墙的区别

什么是女儿墙为什么叫女儿墙

女儿墙(又名:孙女墙)是建筑物屋顶四周围的矮墙,主要作用除维护安全外,亦会在底处施作防水压砖收头,以避免防水层渗水、或是屋顶雨水漫流。依国家建筑规范规定,上人屋面女儿墙高度一般不得低于1.1m,最高不得大于1.5m。

女儿墙的墙厚和高度有什么关系

没有关系。女儿墙在建筑上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做好防水收头,也就是常说的女儿墙泛水。一般屋面,找坡、保温、隔热、防水等做完了,约250mm厚,再考虑防水层端部卷起250mm高,女儿墙总共做500mm高就足够了(现在做法一般600、700mm高)。 规范中,女儿墙高度在不同地方有不同要求,一般都是限制高度;毕竟,这是属于非结构构件,在地震时也是不安全因素。

楼面女儿墙为什么要外高内低

女儿墙压顶坡向屋面内侧主要原因是防止外立面流水,并且女儿墙外侧还需做滴水线(槽),均为保证雨水不流落至外墙面造成窗框处积水,向结构内渗水。女儿墙是围绕建筑物屋顶的一堵矮墙。它不仅用于维护安全,还可作为底部防水压砖封堵,防止防水层渗漏或屋面雨水泛滥。根据国家建筑规范,人屋顶胸墙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1米,最大高度不应大于1.5米。胸墙的高度取决于是否有人居住。否则,高度不应大于800mm,如上所述,高度不应小于1300mm。有混凝土屋面时,从地面顶到屋面底均应采用;无混凝土屋面时,从楼板顶部至女儿墙顶部为宜。

风火山墙,女儿墙,高风火墙的区别

风火山墙 风火山墙 一般作“封火山墙”,疑为误用。 山墙即房子短轴线上的外墙,即外横墙。山墙造型随屋顶形式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山墙还有风火山墙, 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 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 风火山墙,有防风防火的功用 女儿墙在古代时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特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在现存的明清古建筑物中我们还能看到儿墙指的是建筑物屋顶外围的矮墙,主要作用除维护安全外,亦会在底处施作防水压砖收头,以避免防水层渗水、或是屋顶雨水漫流。依建筑技术规则规定,女儿墙被视作栏杆的作用,如建筑物在10层楼以上、高度不得小于1.2公尺,而为避免业主刻意加高女儿墙,方便以后搭盖违建,亦规定高度最高不得超过1.5公尺。 上人的女儿墙的作用是保护人员的安全,并对建筑立面起装饰作用。不上人的女儿墙的作用除立面装饰作用外,还固定油毡。 女儿墙的高度取决于是否上人,不上人高度应不小于800mm,上人高度应不小于1300mm。 有混凝土压顶时,按楼板顶面算至压顶底面为准;无混凝土压顶时,按楼板顶面算至女儿墙顶面为准。 如今女儿墙已成为建筑的专用术语,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儿墙的浪漫和诗情画意也不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内容了,只是国家建筑规范中的90厘米高的砖混结构式的一堵矮墙而已。它归了建筑的本原,在建筑物上起着它应起的作用。一般在一些单元楼的屋顶上,成为建筑施工工序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并且具有封闭性的一部分。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使用马 头墙时,两侧山墙高出屋面,并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见的山墙,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长方形。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头墙高低错落,从外形看颇具风格,因而不仅是中国南方徽派建筑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筑的 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风格。一般来说,优美的马头墙多见于乡村,而在繁华的都市中,马头墙则极为非常难得和珍贵。

如何判断女儿墙

女儿墙:指的是建筑物屋顶外围的矮墙,主要作用除维护安全外,亦会在底处施作防水压砖收头,以避免防水层渗水、或是屋顶雨水漫流。依建筑技术规则规定,女儿墙被视作栏杆的作用,如建筑物在10层楼以上、高度不得小于1.2公尺,而为避免业者刻意加高女儿墙,方便以后搭盖违建,亦规定高度最高不得超过1.5公尺。 上人的女儿墙的作用是保护人员的安全,并对建筑立面起装饰作用。不上人的女儿墙的作用除立面装饰作用外,还固定油毡。 女儿墙的高度取决于是否上人,不上人高度应不小于800mm,上人高度应不小于1300mm。 有混凝土压顶时,按楼板顶面算至压顶底面为准;无混凝土压顶时,按楼板顶面算至女儿墙顶面为准。 如今女儿墙已成为建筑的专用术语,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儿墙的浪漫和诗情画意也不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内容了,只是国家建筑规范中的90厘米高的砖混结构式的一堵矮墙而已。它归了建筑的本原,在建筑物上起着它应起的作用。一般在一些单元楼的屋顶上,成为建筑施工工序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并且具有封闭性的一部分。

山墙与女儿墙的区别

山墙一般会被称为外横墙,指的就是沿着建筑物的短轴的方向所进行布置的墙叫横墙,在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就会被称为山墙。女儿墙就是建筑物屋顶的四周围起来的矮墙,主要的作用就是除了维护安全以外,还会在底处施作防水压的砖收头,避免防水层出现渗水、或者是屋顶的雨水出现漫流。

山墙一般会被称为外横墙,指的就是沿着建筑物的短轴的方向所进行布置的墙叫横墙,在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就会被称为山墙。女儿墙就是建筑物屋顶的四周围起来的矮墙,主要的作用就是除了维护安全以外,还会在底处施作防水压的砖收头,避免防水层出现渗水、或者是屋顶的雨水出现漫流。

依照国家建筑的规范规定,上人屋面的女儿墙的高度一般不能低于1.1m,最高也不得高于1.5m。上人屋顶的女儿墙其作用就是为了保护人员的安全,并对建筑立面起到一个装饰的作用。而不上人屋顶的女儿墙的作用就是除了立面的装饰作用外,还起到了固定油毡的作用。

一般女儿墙在古代时就被叫作“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了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所筑起的墙垛,在后来便演变成了一种建筑的专用术语。女儿墙就是外墙高出屋面的部分,其实主要是为了防止小孩掉落。而山墙则是建筑两个侧面上部而形成的山尖形的横墙,也被称作为规壁、鹅头、栋头、圆仔头以及大规壁,在东亚的传统建筑当中一般都会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就是与邻居的住宅起到了一个隔开和防火的作用。在中国的长江一带,常会有阶梯状的封火山墙,这种墙又被称为“马头墙”,其高度一般都会高过了屋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