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如下
1、光圆钢筋:直径6~12mm,允许偏差±7%。
直径14~22mm,允许偏差±5%。
2、带肋钢筋:直径6~12mm,允许偏差±7%。
直径14~22mm,允许偏差±5%。
直径22~50mm,允许偏差±4%。
钢筋(Rebar)简介:
指钢筋混凝土用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用钢材,其横截面为圆形,有时为带有圆角的方形。包括光圆钢筋、带肋钢筋、扭转钢筋。
钢筋混凝土用钢筋是指钢筋混凝土配筋用的直条或盘条状钢材,其外形分为光圆钢筋和变形钢筋两种,交货状态为直条和盘圆两种。
直径6~12的钢筋无论光圆还是带肋的质量允许偏差都是±7%直径14~25的钢筋质量允许偏差是±5%计算公式是:实际重量-(试样总长理论中重量)/(试样总长理论中重量)试样总长:以五根钢筋为一组,每根长度超过0.5m,逐个量取钢筋长度,五根的总值就是试样总长。理论重量可以查表:Φ6=0.222Kg/mΦ6.5=0.260Kg/mΦ8=0.395Kg/mΦ10=0.617Kg/mΦ12=0.888Kg/mΦ14=1.21Kg/mΦ16=1.58Kg/mΦ18=2Kg/mΦ20=2.47Kg/mΦ22=3Kg/mΦ25=3.86Kg/m(重量都以千克计,长度以米计)都是我自己打的啊...标准嘛,光圆钢筋和热轧带肋钢筋的标准都有,只不过热轧带肋钢筋理论重量没有直径6.5的
重量等于直径乘直径乘0.00617即0.00617d²=xxxkg/m
光圆钢筋:直径6~12mm 允许偏差±7%;
直径14~22mm 允许偏差±5%。
带肋钢筋:直径6~12mm 允许偏差±7%;
直径14~22mm 允许偏差±5%;
直径22~50mm 允许偏差±4%。
扩展资料:
不等边角钢 W=0.00785×边厚(长边宽+短边宽--边厚)
工字钢 W=0.00785×腰厚
槽钢 W=0.00785×腰厚
备注
1、角钢、工字钢和槽钢的准确计算公式繁琐,表列简式用于计算近似值。
2、f值:一般型号及带a的为3.34,带b的为2.65,带c的为2.26。
3、e值:一般型号及带a的为3.26,带b的为2.44,带c的为2.24。
4、各长度单位均为毫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钢筋理论重量表
规范允许钢筋有重量偏差,其允许最大偏差值为:
6-12:7%;
14-20:5%;
22及以上:4%
钢格板理论重量(指经过包边和表面处理)后的理论重量。由于包边、开孔和切口的不同,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会出现差异,理论重量就是按照具体的数量计算出来的重量,跟实际重量有个下差,是在标准范围之内的,所以钢格板的理论重量和实际重量有所不同。
1、扁钢偏差
生产钢格板所使用的扁钢,扁钢是有下差的,一般所选用的的扁钢,其实他的下差是符合标准的,所以在扁钢上就会有一些的重量差距。
2、扭绞方钢偏差
扭绞方钢的使用也是有一定下差的,所以在扭绞方钢上也会有一些差距,会影响到钢格板的实际重量。
3、镀锌量偏差
钢格板的镀锌也是有明确的标准规定的,一般镀锌量也会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镀锌量也是影响钢格板实际重量的一个因素。
钢筋理论重量计算公式
用钢筋直径 (mm)的平方乘以 0.00617;0.617 是圆 10 钢筋每米重量。钢筋重量与直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G=0.617DD/100;每米的重量 (Kg)=钢筋的直径 (mm) ×钢筋的直径 (mm) ×0.00617。
记住建设工程常用的钢筋重量:
φ6=0.222 Kg φ6.5=0.26kg φ8=0.395kg
φ10=0.617kg φ12=0.888kg Φ14=1.21kg
Φ16=1.58kg Φ18=2.0kg Φ24=2.47kg
Φ22=2.98kgΦ25=3.85kg Φ28=4.837kg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钢筋理论重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