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怎么计算钢筋理论 跟实际重量偏差?
一、钢筋理论重量计算: 毎米钢筋的理论重量,可通过下列计算公式,适用于任何不同直径钢筋。 一 重量等于直径乘直径乘0.00617即0.00617 d²=XXX㎏/m 二 1、W=πr²×L×ɡ÷1/1000 2、W=π×d²/4×L×ɡ×1/1000=πd²/4×L×ɡ×1/1000。 式中:W——重量;(单位:公斤) d——钢筋直径;(单位:毫米) π——圆周率:3.1416; r——钢筋半径;(单位:毫米) L——长度;(单位、米) ɡ—— 比重7.85(克/厘米³)。 【例】钢筋直径10mm,求其毎米理论重量? 解:W=0.00617 d²=0.00617×10×10=0.617(㎏/m)。 ②W=πr²×L×ɡ÷1/1000=3.1416×5²×1×7.85×0.001=0.617(㎏/m)。 ③W=π×D²/4×L×ɡ×1/1000=3.1416÷4×10²×1×7.85×0.001 =0.7854×100×1×0.00785=0.616539(㎏/m)=0.617(㎏/m)。二、钢筋实际重量用秤称。三、钢筋实际重量与理论的偏差(%)按公式(1)计算:
如果按实际重量交货,就没有钢筋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误差之说了。
钢筋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允许误差:
真正国有的大型企业生产的钢材都是按国标要求生产的,实际与理论两种计算是没有什么误差的.造成实际与理论误差的关键是很多小钢厂生产的钢材不符合国标要求.他们在生产1,线材为了多出产品.减少生产程序.本来直径是6.5的.出厂就有直径7.2--7.6.重量一样.价格也一样,但长度减少了(对线材来讲就是偷工了).2,对条形钢材来讲.他们为了减少原材料的用量,往往生产出来的直径就偏小,如直径18园钢实际量就是16.8--17.3等.总是要比理论直径小些,重量减少了,(对条材来讲这就是减料),这样一来钢材肯定有重量差,对于净差多少.你购置钢材时最好带上千分卡尺,具体量一下钢筋的直径,这样你可以算出多少误差了,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中规定:6~12mm,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偏差为正负7%;14~20mm,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偏差为正负5%;22~50mm,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偏差为4%
钢筋理论重量与实际重量最大差允许在+/-4%~+/-6%之间,
根据钢径直径不同而不同,
详细参见GB/T 1499.2-2018表4。
各厂的负差控制不尽相同,有的厂钢筋的实际尺寸靠近尺寸下限,有的厂是在中线。所以无法确定钢筋理论重量和实际重量差多少。大致经验:好点的厂一般实际重量低于理论重量,大概低0.5%以内;差一点的就不好说了,可能波动比较大。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中规定:
6~12mm,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偏差为正负7%;
14~20mm,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偏差为正负5%;
22~50mm,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偏差为正负4%。
扩展资料
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搭接长度的末端距钢筋弯折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
2、受拉区域内,Ⅰ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Ⅱ级钢筋可不做弯钩。
3、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
4、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
5、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
6、板筋绑扎前须先按设计图要求间距弹线,按线绑扎,控制质量。
7、为了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根据设计要求,板筋采用钢筋马凳纵横600予以支撑。
根据设计要求,本工程直径≥18的钢筋优先采用机械接长,套筒挤压连接技术,其余钢筋接长,水平筋采用对焊与电弧焊,竖向筋优先采用电渣压力焊。大于Φ25竖向钢筋采用套筒挤压连接。
钢筋理论重量和实际重量有偏差没有
答:有。
钢筋进场是按钢筋铭牌上的重量算还是按过磅的重量算,其中有没有偏差?
答:重量:按合同约定办法算。
公式中的“试样”可假定为“定尺”。求得的重量偏差可与表4规定对照。在偏差允许范围内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