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之前,帮妈就看到一个新闻。
一位妈妈因跟家里人争吵,情绪失控后,当着6岁儿子的面,连捅了自己7刀,直到自己虚弱无力才罢手。
看到这个新闻,帮妈非常震惊,到底是什么样的争吵要到残害自己的地步?
原来,受伤的女子邓女士长期与公婆同住。
她每次教育6岁的儿子,婆婆都要插手,也因为教育观念长期不合,婆媳关系一度恶化。
事发这天晚上,儿子因为调皮不服管教,被妈妈揍了一顿。
奶奶心疼孙子,强烈表示不满,随后,双方爆发了激烈争执。而在这个过程中,儿子因为有奶奶护着,竟也在一旁始终哭闹个不停。
长辈的斥责,孩子的吵闹,多年婆媳关系的不满导致的积怨,在一瞬间让邓女士情绪失控。
她拿起桌上的水果刀, 毫不犹豫地冲自己的身上捅了7刀 。
幸运的是,邓女士的7刀,并没有造成致命伤,在医生的抢救下,她活了过来。
你看,很多婆媳关系的崩溃,其实都源于 育儿 知识的不对称。
帮妈真的要认真谈谈这个问题了。
教育分歧,家家都有。
两代人的 育儿 观念,要想做到“完美统一”,几乎没有几个家庭能做到。
虽然帮妈很心疼新闻里的妈妈,但是在隔代教育问题上,跟老人硬碰硬,那是最蠢的办法!
如果你担心“直来直往”的话可能会破坏家庭和睦,引起争吵,那你真的要学习一些 “曲线救国”的沟通技巧 。
经验 育儿 or 科学 育儿
两代人的教育观念大PK
婆婆和媳妇,仿佛有天然的对立关系。
我见过在生活中啊,婆媳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矛盾。
其实我们是能理解爷爷奶奶“隔代亲”的本能。
但如果他们的行为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伤害,当妈的无论如何都要劝阻。
在综艺节目《妻子的味道》中有一幕,就堪称 “婆媳 育儿 观念不一致” 的经典呈现。
在晚餐时,婆婆把鸡肉用嘴嚼碎后吐出来,再喂到宝宝嘴里。
这一幕让妈妈咸素媛直接傻眼,赶紧抱起宝宝避开婆婆喂食的动作,并尴尬地跟婆婆说: “不能这样喂,有细菌!”
婆婆却坚持认为宝宝还小没牙咬不动,帮宝宝嚼碎再喂给她很正常: “她爸爸小时候都是这么喂的,不也一样健 健康 康的嘛。”
这一幕,真是像摄像机一样,记录下了现实世界许多隔代 育儿 家庭的难堪。
这也是 隔代 育儿 矛盾 最大的爆发点。
一边,是爷爷奶奶信奉的“经验 育儿 ”,另一边,是爸爸妈妈遵循的“科学 育儿 ”。
除了喂饭,还有该不该吃盐,能不能断奶,穿多还是穿少,能不能吃糖,电视看多久……隔代 育儿 里,争论实在太多了。
说到爷爷奶奶们的宠溺方式,必定会出现金句: “我又不是第一次带孩子。”
从人性上来说,隔代人亲近是人之常情, 爱孩子没有错,但是隔代教育的爱必须有分寸感、有边界感、有原则性。
现在老人带孩子的很多方式,在我们看来都不科学。
隔代抚养的劣势在于,爷爷奶奶们习惯用自己的抚养方式代替父母的抚养方式,老一辈与父母的关系不再是合作性的,而是充满了 竞争意味 。
有些老人还会以“我以前也是这样带大孩子”、“只会嫌我落伍”等情绪化字眼来拒绝沟通。
这时候,我建议宝妈尽可能自己带孩子。
隔代抚养
隔走的是孩子真正的“妈妈”
帮妈前几天看到一个节目。
来自许昌的周女士一见到调解团队就泣不成声,她说自己快被逼疯了,而逼疯她的不是别人,竟然是自己的亲家母!
以下视频来源于
百姓调解
她告诉我们,亲家母跟自己的女儿珍珍大打出手,并且还逼迫女儿离婚!
这矛盾的起因就是周女士刚刚8个月大的外孙女。
以下视频来源于
百姓调解
在孩子的教育上,儿媳妇和婆婆经常三观不合。
婆婆嫌弃儿媳妇吃饭的时候动作多,怕“教坏”孙女。
儿媳妇呢,又埋怨婆婆不相信自己的 育儿 方式,连孩子吃个蛋黄都要干预半天。
珍珍心平气和地跟婆婆说,我们可以一起去问专业的育婴师,而婆婆觉得这是要给她“上课”。
这隔代 育儿 观念的不同,长期日积月累下来的矛盾,导致家里两个女人就在床上厮打了起来。
虽然不该动手打老人,但是这个做母亲的心情我挺能理解的。
为了孩子,我们有了对抗全世界的勇气。但这个对抗的过程中,我们又难免遇上猪队友。
像珍珍的老公,就是个十足的“妈宝”。
调解员拿出三个碗,一个代表着老婆,一个代表着母亲。
问珍珍的丈夫,应该把自己放在哪里。
他毫不犹豫就把自己的碗放进了自己妈妈碗里,代表无条件站在母亲这边。
这背后,有一种错误的角色定位: 爷爷奶奶把爸爸妈妈的那一份责任认领了。
出现隔代“越位养育”,很大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失位”。
“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鲍比认为:孩子的内心其实可以容纳不同客体之间的关系。
简单点说,就是宝宝会自己调整和不同人的相处方式 ,所以宝宝在多家庭成员的环境中成长,其实是有好处的。
但问题是什么呢?
问题是这些被邀请进来的祖辈试图“鸠占鹊巢”, 尝试突破家庭成员的身份界限,削弱了年轻的父母承担的家庭功能。
隔代养育“不拆台”
到底如何夺教育主导权?
比如你刚给孩子制定一个规矩:一周只能吃一次糖。
结果爷爷奶奶就会趁你不在时,偷偷给孩子塞糖吃。孩子很聪明,如果制定的规则被破坏一次,他就知道可以 讨价还价 了。
老人多数溺爱,他们忍不住要迁就孩子,让孩子开心,甚至图省事安抚孩子,而不是为孩子负责!
往往给孩子吃时,还不忘加上一句:“别让你妈知道。”
这是教孩子欺骗啊,如果妈妈问他吃没吃,他就会说没吃呗。
你说气人吗?
要知道,妈妈每天面对一个熊孩子,嘴皮子磨了一万遍,情绪崩溃一千遍,才教育出一个好习惯。
这时候,家庭成员拆台一次就前功尽弃了。
规矩本来就不容易立下 ,爷爷奶奶的出现不仅破坏了父母说话的权威性,还影响了孩子与妈妈的关系。
如果老人看孩子最多,能不溺爱,为孩子负责,并有能力学习科学 育儿 ,那老人能帮忙带孩子自然是好的。
但这样的老人不常见啊。
热播剧《安家》里,海清饰演的妈妈,一到家就发现大宝在餐桌旁一边看动画一边吃着爷爷喂到嘴边的饭。
她只好劝说公公:“孩子都上中班了,别再喂他饭了。”
可公公哪能听进去,反而理直气壮地找理由:“我要是不喂,孩子就不吃。”
不仅如此,一旁端菜的婆婆也开始表达不满了,“你们年轻人,哪有这个耐心?”
剧中海清的老公一边吃饭一边开玩笑打圆场:“对对,妈妈说得都对。”
过头,又对儿子说:“以后上大学记得把爷爷奶奶带上,要不然没人给你喂饭!”
于是,爷爷装作没事,继续大口大口喂饭,孩子则继续眼睛一眨不眨看动画。
海清终于忍不住,她打破沉默,拿走孩子的 iPad,直接对儿子发火。
儿子受了委屈,眼泪开始吧嗒吧嗒掉,哭了。
家里却开始鸡飞狗跳,爷爷发火、奶奶啜泣、爸爸也怒了,劈头盖脸一顿责问:
“你怎么事,怎么一来就凶孩子?本来爷爷奶奶带得好好的,你一插手,全乱了!”
这个片段帮妈的代入感太强了,看到都忍不住生气,也难怪海清饰演的这个妈妈最后想要离婚,跟孩子搬出去住。
为什么帮妈这么反对家庭成员互相拆台?
因为在孩子看来,大人说的话即使真理,他们会无条件认同,并当成自己的准则。
这时候,如果大人间出现不一样的情况, 孩子就会迷糊,他会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
所以,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统一战线。
绝对不要出现,在孩子面前有分歧。
不管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多对,都不能在孩子面前有分歧,遇到原则性问题,也要私下再跟长辈沟通。
相互之间多交流。解决这样的矛盾最好不要冷战,应该多多交流。不要对父母的教导不闻不问,甚至厌弃,可以委婉地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征询父母的意见,意见不同可以进行讨论。这也需要父母平时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需要什么。不能“一言堂”,不给孩子辩驳的机会。
很多妈妈自诩无条件爱孩子,为孩子无私付出。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看到的很多案例并非如此。
比如,郑爽妈妈为了自己的明星梦,从小逼她学舞蹈、学乐器,逼她一个人去往离家很远的成都上学,后又逼她考取北电。
这是爱吗?不,这是控制欲。
还有瑞典一母亲囚禁儿子28年在家,导致其皮肤溃烂、牙齿掉光,这是爱吗?
这位母亲认为是,可事实上,这也是控制欲。
01控制欲是当下很多家庭妇女现状
关于妈妈的控制欲,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包妈妈》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包妈妈意外得到了包宝宝,欣喜万分。她每天陪它玩、给它做好吃的东西、带它逛街买菜。
日子一天天过去,包宝宝也一天天长大。长大后的包宝宝总想跟同龄朋友出去玩,可是妈妈因为担心,所以总是阻止。
慢慢地,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包宝宝实在忍不住冲出家门,跟朋友们离去。
包妈妈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也只能在家等待。
有一天,包宝宝敲门而归,包妈妈高兴极了。可是,高兴只是一瞬,她看到包宝宝带了一个女朋友家。更忧心的是,包宝宝这次来是收拾行李,准备跟这个女友离开这个家。
得知真相的包妈妈又气又急,拼命阻拦。最后,气急败坏的她抓起包宝宝吃了进去。
是的, 掌控不了孩子,她宁愿吃掉它。
记得当时很多人说这部动画片诡异,可是动画片中的家庭氛围不就是当下很多中国家庭妇女的现状吗?
妈妈们全身心投入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永远听自己的话。
可她们忽略孩子作为独立个体,会有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她们任由自身的控制欲膨胀,最终不是让孩子毁掉自己,就是自己毁掉孩子。
控制欲太强的妈妈,孩子不会有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02控制孩子,是为成全自己
我管他、控制他,那都是为了他好,那是爱”。这是很多妈妈们的内心想法。
可事实上,控制不是爱,它是一个人控制不了自己,于是只能通过控制其他人来成全自己的方式。
2018年,台湾科幻短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系列单元故事曾引起无数网友的共鸣。其中,单元故事《妈妈的遥控器》更是上了热搜。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个遭受过丈夫背叛、婚姻破裂的女人,她有个儿子,叫纪培伟。
自从婚姻失败后,她对儿子的掌握近乎变态。特别是无意中得到了掌控儿子人生的遥控器。
每一次孩子行为不符合她的意愿,比如撒谎修改成绩单、上补习班不够努力、瞒着她谈恋爱等,她都强制按下遥控器,让一切推倒重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儿子在他的掌控下,失去了自己的兴趣、友情和爱情,最终只能不断通过自杀来逃离。
然而,因为妈妈手中的遥控器,所以他无数次自杀,无数次复活。
无奈的他只能妥协成长为妈妈想要他成为的那个样子。
可是,他并不快乐。他在成年后一次被迫相亲中突然觉醒,想要再次找人生掌控权。
于是,他策划让妈妈去欧洲 旅游 ,然后偷偷拿走了妈妈的遥控器。
然而,妈妈因为忘拿护照来撞见,所以他们又起了争执,而这一次,儿子的意外死亡成为了最终结局。
纪妈妈这种强烈控制欲是出于爱吗?不,她是想要成全自己而已。
因为遭受婚姻挫折,内心有挫败感和羞辱感,所以她只能通过控制孩子,让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来证明自己:“我不失败”。
而纵观现实生活中那些充满控制欲的女性,也大多是离异或者出自丈夫缺席的家庭。
可悲的是,妈妈们本想披着爱孩子外皮的控制欲来成全自己,然而,最终既成全不了自己,也会毁掉孩子。
03控制欲,源于不接纳自我和逃避成长
心理学上指出,控制欲强的人内心是冲突的,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一是对自身不接纳;二是避外界挑战和自我提升。
对自身的不接纳——
比如那些常被否定、不被认可的全职妈妈,她们为了证明自身的价值,只能拼尽全力来让孩子从行为上、学习上、性格上等各方面都符合世俗里的“优秀”。
比如那些婚姻遭受背叛的单亲妈妈,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被爱,她们只能不断通过对孩子提要求,并让孩子满足自己,以此获得被爱感和归属感。
她们所有对孩子的控制欲,都来源于自身对真实自我的恐惧,
她们不接纳自己,是没有安全感,而控制孩子是她们安全感的唯一来源。
避外界挑战和自我提升——
从孩子身上获取安全感是容易的,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无条件地爱着妈妈,他们也愿意满足妈妈的需求。
然而,孩子终究是独立个体,也终究要长大。他们会有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人生路要走,不可能做到永远事事如妈妈所愿。
而孩子长大,也意味着妈妈要把关注孩子的重心放到自己身上,需要独自去面对周遭世界,更要面对那个可能不堪的真实自我。
如果妈妈从内心深处害怕去面对这一切,潜意识想要避这一切,那么她们就无法做到从容对孩子放手。
这也是为什么包妈妈会最终吃掉包宝宝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很多妈妈随着孩子成长会变得越来越竭嘶底里的原因。
只有控制孩子,她们才不用学会自己长大。
04成长为更好自己,成为孩子榜样
可是,学会自己成长,面对真实的自己,有那么可怕吗?
不是的,很多现实案例都告诉我们: 勇敢面对自我并成长,于孩子,于自己,都是双赢的局面。
董明珠是格力董事长,很多人对她的印象标签是“铁娘子”“女王”“女性榜样”。可与此同时,她也是个单亲妈妈。
在丈夫去世后,她与儿子喃喃相依为命。可是,她并没有从此将全部身心投入在儿子身上,而是一边追求事业,一边训练儿子独立。
在儿子11岁时,她将他送去寄宿学校;在儿子12岁放完寒假要求她送他南京时,她不仅果断拒绝,还要求孩子自己搭乘飞机去。
尽管她当时内心充满了煎熬,可是她觉得,爱孩子,不是事事包办和控制他,而是教会他坚强和独立。
而在孩子成长得越来越好时,她也因为从没放弃自我成长,所以最终得到孩子一句:“妈妈,你真了不起。”
除了董明珠如此,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也是如此。
初为人母的董卿把所有身心都投入在孩子身上,整天思考着以后要如何把控孩子的人生,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直到有一天,朋友提醒她“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她才恍然大悟。于是有了后来她在《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上的惊艳表现。
寻求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可感,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完全在孩子身上索取,我们还可以通过事业、兴趣爱好来支配我们内心的 情感 需求。
其实,养育孩子路上,就是自我修行的路上。不断放手孩子,面对自我,是自我修行成长中重要的一环。
更重要的是,我们勇敢面对成长,不仅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也能成为孩子骄傲的榜样。
在此,希望妈妈们都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接纳自我,放下控制,逐渐成长,逐渐温柔。
————————
出自电影《黑洞》 。
《黑洞》是由金成洪导演的惊悚片,尹素贞、崔智友、朴勇宇参加演出。讲述秀珍本以为可过幸福的新婚生活,岂料她的婆婆对儿子有特殊迷恋,处处找机会杀死她。
一对母子在一起相依为命了30年。这位可怜的母亲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于自己的儿子,儿子早年丧父对母亲的爱早已习以为常,母子两人就这样一起生活的30年。
一天,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来到了这个家庭,并且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从而打破了母子间30年的平静生活。面对这突来其往的变化,母亲好像没有心里准备,面对儿子与儿媳甜蜜的生活。
母亲觉得自己养育了30年之久的儿子会离开自己,而这一切都是这个所谓的媳妇造成的。随着情节的发展,原来母子两人一起睡觉,一起吃饭。母亲一直给儿子洗衣做,甚至帮儿子洗澡,当儿子懒床时,母亲就去叫他而且母子两人抱在一起打闹,而且这种方式也一直持续了30年了。
焦土之城《焦土之城》是由Albatros Film发行的剧情片,于2010年9月17日在加拿大上映。该片由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梅丽莎·德索蒙斯-波林、马克西姆·高德特、卢布娜·阿扎宝等主演。该片改编自加拿大法语作家瓦基迪·穆阿瓦德的同名剧作,讲述了双胞胎姐弟循着母亲的遗嘱,前往中东寻找素未谋面的父亲与兄长,却意外扯出母亲不为人知的过去。
儿子的这一做法肯定是不对的,这一行为也算是盗窃了,但是毕竟母子之间很难因为这样的事情而诉诸法律,做儿子的还是应该及时向自己的母亲道歉,把拿走的地契还给母亲,获得母亲的原谅,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