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应按施工技术方案进行,一般项目 7.4.5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处理方法等也应事先在技术方案中确定,说明:7.4.5混凝土施工缝不应随意留置,7.4.6后浇带的留置位置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应按施工技术方案中对施工技术方案中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故规定了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应按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取样不少于一次,混凝土后浇带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混凝土施工规范主控项目 你好,还有一部分被上面的朋友写了。 7.4.2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一次,留置组数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试件抗渗试验报告。 说明:7.4.2由于相同配合比的抗掺混凝土因施工造成的差异不大,故规定了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应按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取样不少于一次。由于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较多,需要时可多留置几组试件。抗渗试验应符合现于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82的规定。 7.4.3混凝土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偏差应符合表7.4.3的规定。 表7.4.3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允许偏差 注:1各种衡器应定期校验,每次使用前应进行零点校核,保持计量准确; 2当遇雨天式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应增加含水率检测次数,并及时调整水和骨料的用量。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不应少于一次。 检验方法:复称。 说明:7.4.3本条提出了对混凝土原材料计量偏差的要求。各种衡器应定期校验,以保持计量准确。生产过程中应定期测定骨料的含水率,当遇雨天施工或其他原因致使含水率发生显著变化时,应增加测定次数,以便及时调整用水量和骨料用量,使其符合设计配合比的要求。 7.4.4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中对施工技术方案中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说明:7.4.4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与水泥品种、凝结条件、掺用外加剂的品种和数量等因素有关,应由试验确定。当施工环境气温较高时,还应考虑气温对混凝土初凝时间的影响。规定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在底层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浇筑完毕,主要是为了防止扰动已初凝的混凝土而出现质量缺陷。当因停电等意外原因造成底层混凝土已初凝时,则应在继续浇筑混凝土之前,按照施工技术方案对混凝土接槎的要求进行处理,使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 一般项目 7.4.5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说明:7.4.5混凝土施工缝不应随意留置,其位置应事先在施工技术方案中确定。确定施工缝位置的原则为:尽可能留置在受剪力较小的部位;留置部位应便于施工。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原则上不应留置施工缝,当必须留置时,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7.4.6后浇带的留置位置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应按施工技术方案进行。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说明:7.4.6混凝土后浇带对避免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收缩裂缝等有较大作用。混凝土后浇带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处理方法等也应事先在技术方案中确定。 7.4.7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 2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3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 4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面布内有凝结水; 5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0�5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注:1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C时,不得浇水; 2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根据所采用水泥的技术性能确定; 3混凝土表面不便浇水或使用塑料布时,宜涂刷养护剂; 4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按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控温措施。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说明:7.4.7养护条件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有重要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原材料、配合比、浇筑部位和季节等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保证混凝土强度正常增长。
混凝土土地的接受标准是:
1.细石混凝土表面茂密而光滑,没有裂缝,剥离,大麻表面和沙子。
2.表面表面表面的表面干净,没有裂缝,剥离,大麻表面和沙子。
3.有坡度的地板排水管和面部层,坡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不要倒水,没有泄漏,也没有水;
4.脚线的高度应保持一致,并且墙的厚度必须均匀;墙的结合是坚固的,当地的空鼓的长度不大于200mm,并且不超过2次检查。
扩展信息
混凝土开盘前对使用的水泥、砂、石料等原材料必须首先进行试验,试配。原材料合格后方可使用。 开盘后原材料必须要求现场抽取混凝土试样(甲方在场)。
混凝土施工有条件情况下尽量整体浇灌,特殊情况时施工缝的位置必须按设计要求留置,继续施工时施工缝必须采用澎胀剂等有关规范做法进行处理。浇灌后的混凝土在12小时内必须设专人覆盖并养护。
严格避免出现划桨混凝土质量。建立和运行模式变化。不管连接是什么。
参考数据来源:住房和建筑部 -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工程的技术规格
1、混凝土开盘前,对使用的水泥、砂、石料等原材料必须首先进行试验,试配。原材料合格后方可使用。开盘后原材料必须要求现场抽取混凝土试样(甲方在场)。2、混凝土施工有条件情况下尽量整体浇灌,特殊情况时施工缝的位置必须按设计要求留置,继续施工时施工缝必须采用澎胀剂等有关规范做法进行处理。浇灌后的混凝土在12小时内必须设专人覆盖并养护。3、砂、石含泥量要严格控制:砂子含泥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含泥量≤3%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含泥量≤5%石子含泥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含泥量≤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25—C15时含泥量≤2%4、严格混凝土加水量:保证混凝土和易性、坍落度,现场抽测混凝土坍落度不合格,严禁使用。使用的磅称应随时检查。5、严格避免现浇混凝土质量通病的发生:露筋、蜂窝、孔洞、夹碴、疏松、裂缝、缺棱掉角、棱角不顺直、翘曲不平、飞边凸肋、掉皮起砂、胀模变形、跑模位移。接槎不实等。二、现场验收实测项目规范:1、轴线位置:基础,基座允许偏差15mm独立基础允许偏差10mm柱梁允许偏差8mm剪力墙允许偏差5mm表面平整度允许偏差8mm2、垂直度:层高≤5米允许偏差8mm层高>5米允许偏差10mm3、标 高:层高允许偏差±10mm全高允许偏差±30mm4、裁面尺寸:允许偏差+8mm;-5mm5、柱层间错位:允许偏差8mm以上施工队首先预检,合格后请建设单位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抽测。土方工程及填土质量要求1、基底不得超挖,超过基底标高,出现超挖地方,必须取得设计单位同意,施工队不得私自处理。(坟、坑、井等软土层)2、雨季施工时,基槽、坑底要预留30cm土层,在打混凝土垫层前再挖至设计标高,以防清槽时,超过标高。3、钎探完成后,应作好标记,保护好钎孔,经设计、勘测验收后,钎孔进行灌砂。灌砂时每填入30cm左右,用木棍或钢筋棍捣实一次,钎孔灌砂必须密实。4、填土优先利用挖出的原土。 雨季施工,挖出的土最好堆集覆盖,防止下雨含水率太高。不得含有有机杂质(草根、树根等)使用前应过筛,其粒径不大于5厘米,含水要符合规定。5、填土应分层铺摊,用蛙式打夯机夯实时,每层铺土厚度不大于25厘米(人工打夯不大于20厘米)。严禁铺填超厚或车辆直接倒土入槽。严禁采用“水夯”。局部采用人工夯时,也要保证质量。6、填土每层至少夯打三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7、每层填土夯实后,按规范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干密度合格率不低于90%。8、填土太湿,出现“橡皮土”现象,必须将“橡皮土”挖出。重新换好土再夯实,填土太干时要适当洒水润湿。9、填夯实中,要注意保护管道,防止位移或损坏。10、填土工程允许偏差:顶面标高:+0,-50mm,表面平整度20mm。11、灰土工程,严格控制配合比,拌合时必须均匀一致,至少翻拌两次,拌合的灰土颜色要一致。12、灰土施工时要控制好含水量(手紧握成团,两指轻捏即碎),铺土厚度及夯实要求同上。基本要求:配料正确,拌合均匀,分层虚铺厚度合格,夯压密实,表面无松散,表面无起皮。夯实中,分层留接槎的位置,方法正确,接槎密实平整,甩槎时,层次之间不少于50厘米。室内直埋的上、下排水管安装前应除锈、涂二遍石油、沥青漆,给水钢管按规范要求进行防腐处理。(请建设单位现场复验后再埋),排水管道要做灌水试验。(隐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