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会出现一些洗牌
就房地产市场而言,其未来发展受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经济形态、人口结构、消费功能、舆论环境、产业规划、政治金融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不能单一而论。
首先,从综合层面分析:房地产作为一个不可缺失的产业形态,随着国内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产业经济和消费供求关系不断发展变化,在未来发展中,功能分化开发、产品精细分化、政策把握大方向而市场催化主导行业成熟,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但,由于近阶段的“哄抢式”、“多数盲目型”、“产品形态多数雷同”形式的开发,市场需求选择面扩大及刚性需求减弱,以及政策金融舆论等层面的导向因素,近期内房地产行业将会出现一次“渐段式”的洗牌和市场重新调整优化。
十八大明确了要把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地位转变为重要行业,支柱和重要的区别大家都知道,防止经济硬着陆触礁,银行逐步抓紧自己的裤腰带,融资贷款条件限制提高,所以部分过快发展地区,可能会出现一定形式上的泡沫破裂。
其次,从行业发展层面分析:未来20-30年内,房地产行业将会出现以下几种潮流形态。
1、以产业地产为主的开发建设潮流。政策上,不再单以GDP论,行政责任延续追究制,等等,都将促使城市发展不再只顾眼前利益和既得利益,而是要求从城市发展规划、经济持续发展层面去考量。城市房地产的开发也不再停留住宅、综合体开发,产业经济建设将逐渐、真正融入到房地产开发形态中,形成另一种复合体。这一复合体的出现,不但能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更可以保障房地产项目的供求关系。
2、养生养老及休闲度假综合体。中国这一阶段的社会老龄化,给养老住区建设提供了大机遇。众多的投资开发商竖起了这一大旗,在物质形态日益繁荣过程中,养老养生、休闲度假都将成为一种复合的形态,房地产建设作为其中的核心之一,在考虑空间、产品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空闲时间对交通距离的要求。
3、房地产功能分化,精耕细作。大型城市对外辐射影响所形成的城市集群,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要求的城市功能分解,经济发展需求和消费需求对接,等等因素,要求房地产投资建设形态功能不断分化,投资商将更注重专业型深耕细作,文化地产、教育地产、工业地产、园区地产、专业市场地产、住区地产、商业地产、小城镇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养生地产、高端精品地产、产业地产等等,将出现不同产品领域的品牌开发连锁。这是房地产行业功能分化的一个潮流。
最后,在产品供求层面分析:
1、大规模社区、城市商业综合体将逐渐萎缩,小规模精品开发、定制开发将是未来城市开发的主要潮流。过去和现阶段,由于中国处于快速的城镇建设进程中,规模开发、聚集效应是主要特色。但是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升、成熟,人口需求的规模化程度降低,小众群体的针对性消费,商业区规模和需求空间的相对稳定,城市住区和商业开发规模都将缩小,并呈现差异化,更多的以补充形态出现。
2、商业开发注重全过程消费体验,线上线下商业形态仍将并存。线上商业需求线下流通和体验支持,线下商业注重纵横组合、不同消费阶层现场体验效果、人群和单体的休闲娱乐效应,全过程身心多维体验。
3、未来刚需产品将逐渐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不再出现大的阶段性起伏。
4、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二次、三次换房,人生第一居所产品,都将提出更加针对性的需求,“私人定制”、“小众定制”将会更多出现,这也要求产品功能、空间体验、附加价值、服务品质、持续发展、生态健康、交通交流等趋严格和小众化。
中房网讯 (高鹤 亚晨/文)今年以来,不断有城市通过调整现行政策来稳定房地产市场。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百城加入了因城施策队伍。而多地政策调整的背后,当地房地产市场整体依旧处于低迷态势。
根据某数据监测,4月份3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下降18%,同比跌幅扩至58%。虽然近期有个别城市出现暖迹象,但整体看,政策效应尚未传导至市场。
而五一节前高层会议对房地产的定调,释放了更加积极的维稳信号。此后,金融管理部门相继召开的专题会议,也均对房地产行业有所提及,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对近期房地产市场中的金融需求给予了总结,对未来的相关金融政策优化进行了推进。
因城施策特点明显
最近官方的各类表态,无疑在为房地产市场注入信心。从稳定市场和购房者预期等因素考虑,多地政策未来存在进一步调整的空间。而从此轮政策调整的内容来看,因城施策特点明显。
4月26日,沈阳市房产局和税务局联合发布通知,将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免征年限由5年调整为2年;4月25日,无锡市四部门发出通知,改善生育二个孩子及以上家庭的居住条件。除上调了公积金贷款的最高限额外,还对限购政策进行了局部松绑,对生育两个孩子及以上的无锡市户籍居民家庭,可以在限购区域新增购买一套商品住房。
值得注意的是,沈阳是第一个对二手房增值税进行调整的城市,通过政策调整,有助于降低二手房的交易成本,提升市场活跃度。同样,无锡新政更是充分体现了满足二孩及以上家庭的住房需求,减轻此类家庭的购房负担,对其他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实际上,此轮政策调整早有端倪。自去年12月以来,监管层就曾多次表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此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对楼市政策进行调整,不仅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调整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而调整城市的级别也逐渐向省会城市蔓延。其中,以郑州、哈尔滨、福州等省会城市为代表的40余个城市,对一直以来执行最为严格的“四限“(限购、限贷、限售、限价)政策进行了不同程度调整。
3月初,郑州率先打响“第一枪”,成为首个放松限购、限贷的省会城市。随后,同为省会城市的哈尔滨、福州和兰州也先后对限售、限购政策进行了调整。4月20日,湖南也宣布支持长沙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员落户,并在长沙享有购房资格。
根据中房网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接近100个城市不同程度对房地产政策进行了调整。政策内容主要包括调整“四限”政策、人才政策、发放购房补贴或契税补贴、重启货币化安置、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下调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以及调整增值税年限等措施。
整体来看,对住房公积金政策优化的城市多达67个;40余个城市对“四限”政策进行了调整;接近40个城市出台了购房补贴政策。
中房研协分析认为,从地方房地产调控历程来看,主要表现出了两大特点:一是松绑城市由下行压力较大的二线城市及三四线城市扩展至热点一二线城市;二是调控逐渐深入,宽松力度加大。尤其自3月份以来,一二线城市相继对“四限”政策作出调整,地方房地产调控政策工具箱和松绑力度明显加大,宽松政策导向更加明确。
地方政策调整将延续,“房住不炒”仍是调控主基调
从全国市场来看,当前政策的暖力度,对房地产市场的修复仍显不足。叠加疫情影响及居民加杠杆意愿受到挤压,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不容乐观。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3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10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8.6%。商品房销售额29655亿元,下降22.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5.6%。
虽然近期个别城市住房需求有一定释放,但不同能级城市的库存仍保持上扬。根据数据,3月份百城库存去化周期延长至22.70个月。其中,一线城市增至15.55个月;二线城市增至21.56个月;三四线城市更是高达25.83个月,已经超过2020年疫情期间水平。
对此,首创证券指出,从当前的政策反馈效果来看,宽松范围及力度均有待升级,才有可能逐步打破行业供需负反馈的局面。
在某业内人士看来,政策救市效果仍需要时间验证,后续能否促进房地产市场真正稳,能否有更大力度的刺激性政策落地是关键点。
自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以来,时至今日,坚持“房住不炒“仍是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主基调。那么,在本轮政策调整过程中,地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此前在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表示,尽管当前房地产销售在下降,但是也要看到,随着多地适度放开限购限售,降低公积金使用门槛,加快购房贷款审批等,部分城市的住房需求有所释放,销售面积降幅有所收窄。下阶段,各地坚持“房住不炒”,持续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积极满足合理住房需求,全国商品房销售下行的态势可能得到缓解。
官方的表态,也客观反映了管理层对当前地方政策调整的认可。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前提下,未来地方将进一步落实房地产调控城市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调控自主权,楼市因城施策预期延续。
丁祖昱认为,随着高层会议定调,后续将有更多城市因城施策促进行业良性循环,核心一、二线城市调控政策或将适度松绑,但限购政策较难全面退出;弱二线和三四线城市或将跟进放松调控,甚至刺激居民购房消费。
中房研协预计,在一二线城市“四限”政策松动导向下,后续或将有更多二三线城市因城施策,对相关限购、限贷、限售类政策作出宽松性调整,促进地方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对于热点一二线城市而言,由于城市自身房地产市场支撑性较好,松绑“四限”政策对楼市的刺激作用要比三四线城市要更加强烈。因此,在“房住不炒”定位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调控目标指导下,热点一二线城市在“四限”尤其是限购政策调整上将保持审慎,政策维持或小幅调整的可能性较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近日也在其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房地产行业继续从需求端边际放松是现实的举措。各地应灵活把握因城施策和全国统一政策的平衡,以不增加行业风险为底线,在缓解疫情影响的同时巩固已经取得的调控成果。目前各地的政策仍在调整,整体看来是在适度放松并体现了因城施策的精神,但热点城市政策放松仍需谨慎。
附:2022年以来部分城市政策调整情况
上海千亿土拍大戏结束,国企仍是主角,表明房地产依然缺乏生机活力:
自从2020年新闻已经爆发以来,全球各地的经济或多或少都遭受了一定的打击和消化,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房地产行业它对资金的需求是非常的高,还是在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停工,消费者没有收入,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无法维持较高的水平,这导致整个社会上的资金供应链发生缺口,进而对房地产行业产生重大的影响,房地产行业对于资金的缺少更加的敏感,所以在大家都明显的状况下,地产商也不愿意拿出更多的钱去投资楼市,这个时候楼市要继续发展就必须给地产商增强信心,那这个时候只能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帮助楼市暖,稳住楼市大盘,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许多的国企下场救市。
另外导致房地产商焦虑的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的高冷态度。本身我们国家的房地产行业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顶峰时期,根据事物生长发展的周期规律而言,凡是到达顶端之后,往往会开始下降或者缓慢增长,房地产行业遇上疫情的打击,使得本来就缺乏活力的房地产行业遭受了巨大的挫折,这个时候消费者也明白,只有能够保证自己生存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购置房产等固定资产。所以目前很多消费者都是持一个观望态度,不会贸然出手,因此就会导致整个房地产行业萎靡不振长期低迷。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房地产商也不敢再继续贸然出手,因为很多房地产商的运作模式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就是通过预售来筹集大量的资金,然后再去建房子,等房子建好之后再继续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