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哥特建筑就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公元10世纪以后,随着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商业和逐渐活跃,在一些交通要道、关隘、渡口及教堂和城堡附近,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工人与商人聚集起来的城市,并到12世纪大多通过赎买或武装斗争从封建领主和教会手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权。这时期的建筑仍以教堂为主,但反映城市经济特点的城市广场、市政厅、手工业行会等也不少,市民住宅也大有发展,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以尖券(来自东方)、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扶壁、束柱、花空棂等为其特点。
1、三大特征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玫瑰型的圆窗和镶嵌彩色玻璃的长窗,通俗地说就是高大尖,哥特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外观、内部的空阔空间,结合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彩色长窗,烘托宗教气氛。 2、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哥特式建筑(Gothicarchitecture),是位于罗曼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流行于12世纪至15世纪。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由于起源于法国,因此当时又称为“法国式”。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有重大影响。哥特式(Gothic)一词是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认为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才是正统艺术,这种新建筑形式是“野蛮民族”式的,故贬称为“哥特式”。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近年来,哥特式建筑风格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无论是在服饰、装饰装修等等领域都有大量的哥特式风格元素。下面是我整理的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及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一、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
哥特式建筑,又叫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12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斯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
1、哥特式建筑风格外形特点: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这是哥特式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其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
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点。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且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飞扶壁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十字平面:同样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内部扩大了祭坛的面积。上图左为德国科隆大教堂,又在十字平面基础上设计成独特的五进建筑,它被认为完美地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
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也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
束柱:哥特式建筑的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而是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出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在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晚期,人们已迫不及待地需要摆脱教皇的控制。象征神权的哥特式建筑逐渐被摈弃,取而代之以恢弘简洁、效仿古罗马风格的文艺复兴建筑和自由奢华的巴洛克建筑。但哥特式大教堂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20世纪还掀起过哥特复兴运动,影响了一大批教会与大学建筑。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1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3——15世界兴盛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一、哥特式建筑简介
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起源于法国,也称作法国式建筑。在中世纪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直到现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这种风格的建筑。此风格包括尖肋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相当美丽、壮观。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巨型的玻璃以及上面五彩斑斓的画。现存最有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圣母大教堂等。
二、建筑特点
各个国家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各异,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美。现简要介绍其共同特征。
1、尖塔高耸
在罗马式建筑物的基础上,将原来的圆筒拱顶改为尖肋拱顶,视觉上又高又大,直插云霄,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2、巨型花窗玻璃
逐渐取消或减少台廊、楼廊的面积,同时增加了挑廊窗户的面积,有的甚至采用整面拍窗。这些窗户高大,可以承重。玻璃是经过了彩色工艺的处理,拼组成五彩缤纷的宗教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上各个部位结构精巧,构造复杂,图画十分精美,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3、飞扶壁
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设计精美,作用明显。
4、十字平面
继承了罗曼式建筑风格,扩大了祭坛的面积,对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5、束柱
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图案,用来增强建筑整体效果,带有很强的艺术性。
三、兴盛时期
13——14世纪十分兴盛,在欧洲各国持续蔓延,影响广泛深远。一直到今天,世界各地均可见哥特式建筑,十分华美雅致。
近年来,哥特式建筑风格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不管是在服饰、装饰装修等等领域都有大量的哥特式风格元素。
哥特(Gothic),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这个词原指公元3-5世纪侵略义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15世纪,义大利人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振兴古罗马文化。或许是由于义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一种艺术风格称为「哥特」,意为「野蛮」。尽管「哥特」这个词多少有些负面的意味,但事实上,为数众多的哥特风格作品其艺术价值是很高的。
一、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
哥特式建筑,又叫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晚期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12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斯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非常多教堂所效法。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末期盛行于欧洲,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
1、哥特式建筑风格外形特点: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这是哥特式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其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
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点。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且有「向上」的视觉暗示。上图左为英国西敏寺,末期哥特式建筑,略显累赘的肋架券,加重了更多装饰元素。
飞扶壁: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飞扶壁上通常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上图左为义大利米兰大教堂令人惊叹的飞扶壁雕刻;右图为法国亚眠大教堂手绘图,双层飞扶壁巧妙地解决受力问题。
十字平面:同样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内部扩大了祭坛的面积。上图左为德国科隆大教堂,又在十字平面基础上设计成独特的五进建筑,它被以为完美地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右图为法国沙特尔大教堂平面图。
门: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好像有着非常强烈的吸纳力。
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也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上图为法国圣礼拜堂,室内完全由玻璃和框架组成。
图:法国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
束柱:哥特式建筑的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而是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出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巨集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在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末期,人们已迫不及待地需要摆脱教皇的控制。象征神权的哥特式建筑逐渐被摈弃,取而代之以恢弘简洁、效仿古罗马风格的文艺复兴建筑和自由奢华的巴洛克建筑。但哥特式大教堂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20世纪还掀起过哥特复兴运动,影响了一大批教会与大学建筑。上图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主楼的开放式廊,尖肋拱顶与束柱都赫然在目。
2、哥特式建筑风格室内装修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内部装修重在装饰效果,其突出效果便是豪华大气,木质门框,经典壁画,白色的室内装修,淡雅的皮质沙发,柔软的羊毛地毯,客厅与餐厅完美融合,既节省了空间,也极具时尚气息。
三、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建筑
1、德国科隆大教堂。素有欧洲最高尖塔之称的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86米,建筑约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成,造型古朴豪迈。
2、法国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著有建筑艺术上高超的水平。始建于1163年,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
3、法国亚眠主教堂。这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也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与兰斯主教堂、沙特尔主教堂、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4、义大利米兰大教堂。又称「杜莫主教堂」,规模巨集大,排名为世界第二位。
5、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
附:哥特包含的三重含义
第一,在建筑上的哥特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
第二,在文学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之冒险故事;
第三,哥特也代表一种字型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沙特尔大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建筑典范,采用了三层式——拱门、通廊与天窗的立体结构。建筑的中心是一根圆柱,被周围的四根细柱包裹着,细柱与拱顶结合搭配,飞扶壁的侧推力完成了对整个建筑物的固定。 科隆大教堂几乎wan美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教堂外高达157米的南北高塔,尖锐直冲云霄,有超过1万座小尖塔映衬。西立面有三座尖拱大门,通过大门进入教堂内部,中厅的穹顶高43米,是哥特式建筑中目前仍然存在的zui高中厅。米兰大教堂——意大利zui美的哥特式教堂。它采取了双拱、带尖塔和尖顶的双扶壁、建筑外部的竖直扶壁和玻璃窗,以及繁复的装饰雕塑,灵感均来自法国火焰式哥特式风格。金碧辉煌的米兰大教堂如一座地上的圣殿,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参考资料来源——《建筑巅峰艺术体验——哥特式建筑解读》
哥特式艺术。 (1)哥特式艺术 是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主要艺术成就体现在建 筑方面,后来发展到绘画、雕塑等方面。 (2)A.表明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轻盈,纤细的结构, 大量采用尖塔和尖券,窗户尺寸大大增加,室内的采光和形体瘦长的造型,给人以 “向上高 升”的感觉。B.体现一种不同以往的思想和精神:哥特式建筑以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 教会的神圣精神。 C.这种和谐而极具逻辑性的建筑语言, 是基于经院哲学的体系和思维方式。 (3)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巴黎圣母院 枫丹白露派:1530 年,意大利样式主义画家罗素来到枫丹白露从事装饰工作。罗索为了适 应法国宫廷趣味,画风有所变化,人体除了仍被拉长外,画面显得格外精致优美。当地的雕 刻家和画家在他及其它意大利样式主义画家的领导下进行枫丹白露宫的装饰,逐渐形成了 “枫丹白露派”。这个流派创造了灰泥高浮雕与绘画相结合的新的装饰效果,追求优雅、妩媚 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