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后浇带的设置:后浇带分为伸缩后浇带和沉降后浇带。
1、伸缩后浇带一般间距30~40m,贯通结构的基础、顶板、底板和墙板,最小宽度800mm,在两侧混凝土浇灌两个月以后浇灌(防水规范要求42天,高层建筑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天后进行),混凝土标高一般比两侧提高一级。墙板的钢筋要求错开搭接,梁主筋要求贯通。
2、沉降后浇带除浇筑时间和伸缩后浇带不一样以外,其余两者相同,沉降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施工。
注意事项:
1、后浇带的平面位置应结合基础及其以上结构布置综合考虑,宜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线附近,以避开上部楼板的最大受力部位。
2、后浇带应设置在钢筋最简单的部位,避免与梁位置重叠,上部框架结构后浇带可与基础后浇带平面位置错开,但必须在同一跨内,可曲折而行,应注意地下室与上部结构设缝位置的一致性原则。
3、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 ~1000mm为宜。
扩展资料:
后浇带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施工阶段的结构长度,以减少施工阶段的收缩应力和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但其并不能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不宜使用施工后浇带解决结构超长的温度应力问题。
后浇带只能用来消除或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不能直接解决温度应力的问题,对温度应力应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后浇带砼浇筑,应使用无收缩砼浇筑。
应根据墙板厚度的实际情况决定,厚度《300mm的墙板,可做成直缝;对厚度》300mm的墙板可做成阶梯缝或上下对称坡口形;对厚度》600mm的墙板可做成凹形或多边凹形的断面。后浇带砼浇筑,应使用无收缩砼浇筑,可以采用膨胀水泥也可采用掺和膨胀剂与普通水泥拌制。
后浇带两侧的梁板在未补浇砼前长期处于悬臂状态,所以在未补浇砼前两侧模板支撑不能拆除,在后浇带浇筑后砼强度达85%以上一同拆除,砼浇筑后注意保护,观察记录,及时养护。
扩展资料:
后浇带施工要求规定:
1、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2、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3、基础长度超过40m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混凝土后浇带的设置要求主要有:1)后浇带的设置距离,应考虑在有效降低温差和收缩应力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来获得。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有关规范对此的规定是,如混凝土置于室内和土中,则为30m;如在露天,则为20m。2)后浇带的保留时间应根据设计确定,若设计无要求时,一般至少保留28d以上。3)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一般其宽度为70~2500px。后浇带内的钢筋应完好保存。4)后浇带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将整个混凝土表面按照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填充后浇带混凝土可采用微膨胀或无收缩水泥,也可采用普通水泥加入相应的外加剂拌制,但必须要求填筑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并保持至少15d的湿润养护。
GB 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8.6 混凝土施工缝与后浇带8.6.1 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施工缝和后浇带宜留设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或有防水抗渗要求的结构构件,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8.6.2 水平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柱、墙施工缝可留设在基础、楼层结构顶面,柱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mm~100mm,墙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mm~300mm;2 柱、墙施工缝也可留设在楼层结构底面,施工缝与结构下表面的距离宜为0mm~50mm;当板下有梁托时,可留设在梁托下0mm~20mm;3 高度较大的柱、墙、梁以及厚度较大的基础可根据施工需要在其中部留设水平施工缝;必要时,可对配筋进行调整,并应征得设计单位认可;4 特殊结构部位留设水平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8.6.3 垂直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设在次梁跨度中间的1/3 范围内;2 单向板施工缝应留设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3 楼梯梯段施工缝宜设置在梯段板跨度端部的1/3 范围内;4 墙的施工缝宜设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 范围内,也可留设在纵横交接处;5 后浇带留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6 特殊结构部位留设垂直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8.6.4 设备基础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水平施工缝应低于地脚螺栓底端,与地脚螺栓底端的距离应大于150mm;当地脚螺栓直径小于30mm 时,水平施工缝可留设在深度不小于地脚螺栓埋入混凝土部分总长度的3/4 处;2 垂直施工缝与地脚螺栓中心线的距离不应小于250mm,且不应小于螺栓直径的5 倍。8.6.5 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标高不同的两个水平施工缝,其高低接合处应留设成台阶形,台阶的高宽比不应大于1.0;2 在水平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对地脚螺栓进行一次复核校正;3 垂直施工缝或台阶形施工缝的垂直面处应加插钢筋,插筋数量和规格应由设计确定;4 施工缝的留设应经设计单位认可。8.6.6 施工缝、后浇带留设界面应垂直于结构构件和纵向受力钢筋。结构构件厚度或高度较大时,施工缝或后浇带界面宜采用专用材料封挡。8.6.7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临时设置施工缝时,施工缝留设应规整,并宜垂直于构件表面,必要时可采取增加插筋、事后修凿等技术措施。8.6.8 施工缝和后浇带应采取钢筋防锈或阻锈等保护措施。
后浇带设置的作用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后浇带 一般规定 1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2. 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后再施工;高层建筑的后浇带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 3.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4.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5.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局部加厚,并应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6.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防止落入杂物和损伤外贴止水带。
法律分析:1、后浇带的留置宽度一般700-1000mm,现常见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种。2、后浇带的接缝形式有平直缝、阶梯缝、槽口缝和X形缝四种形式。3、后浇带内的钢筋,有全断开再搭接,有不断开另设附加筋的规定。4、后浇带砼的补浇时间,有的规定不少于14天,有的规定不少于42天,有的规定不少于60天,有的规定封顶后28天。5、后浇带的砼配制及强度,有的要求原砼提高一级强度等级,也有的要求用同等级或提高一级的无收缩砼浇筑。6、养护时间规定不一致,有7天、14天或28天等几种时间要求。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第三十二条 建筑工程监理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代表建设单位实施监督。 工程监理人员认为工程施工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的,有权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改正。 工程监理人员发现工程设计不符合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或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的,应当报告建设单位要求设计单位改正。
建筑长度超过40米就要设置后浇带了。
后浇带的设置应从地下室底板就开始设置,一直设置到天面。
后浇带的留置宽度一般700-1000mm,现常见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种,设加密钢筋,止水钢板等,并用高一标号的微膨胀混凝土浇筑,浇筑时间大概是周围混凝土浇筑60天后。
后浇带应该设置在结构受力比较有利的地方,避免设在柱子位置。
扩展资料: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
后浇带的作用:
1、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
2、减小温度收缩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的留置宽度一般700-1000mm,现常见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种。
后浇带的养护时间规定不一致,有7天、14天或28天等几种时间要求,一般小工程常用的是用14天左右,赶工或工程要求才7天,大工程自建民房常用28天或者一个月左右。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
扩展资料: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一、后浇带处留设钢筋的方法:⑴ 间距:高规规定为30m~40m。建议具体工程应结合建筑物长度、气候环境特点综合考虑,一般应控制在30m左右。⑵ 位置:小跨梁开间或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可在梁跨三分之一处。②平面布置时要注意梁的布置宜平行于后浇带以免梁截断太多。③视具体情况可沿平面曲折通过。⑶ 宽度:高规规定800~1000mm。建议预留的宽度要考虑满足钢筋错开搭接要求。可允许大于1000mm。⑷ 钢筋:目前对后浇带内梁纵向钢筋处理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梁板钢筋均断开后搭接(高规要求),但由于梁钢筋搭、焊接处理困难,质量不易保证,易给结构造成隐患。第二种:板钢筋断开,梁钢筋直通不断。目前工程采用较多,但由于截断梁较多时,钢筋全部不断会约束混凝土收缩,达不到予期效果。二、后浇带的概念: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后浇带位置的钢筋可以100%搭接。
后浇带钢筋搭接有以下要求:选用的钢筋与筏板、或是墙、梁钢筋规格型号一致。后浇带钢筋加筋一般不小于原配筋率的30%。后浇带钢筋一般为双层钢筋,如梁和筏板均有面底筋。其位置设置于最上层面筋的下面;最底层底筋的上面。
作用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
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