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古建筑设计规范(古建筑设计规范有哪些) - 戎宏小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古建筑设计规范(古建筑设计规范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5-05-10 17:31:05 阅读量:74

本文目录

  • 古建筑设计柱子大小有没有规范
  •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的第一章
  • 最新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系列有哪些
  • 古建筑防雷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园林古建筑设计和施工资质是如何定的
  • 古建筑亮化需要什么原则
  • 荣国府与宁荣街怎么样
  • 古建筑知识 | 大木作

古建筑设计柱子大小有没有规范

有的。建筑工程当中,柱子和柱子之间的间距一般在3.8至8米之间是最好的。如果是办公建筑之间的柱子,间距需要达到6米。如果是商铺,商店,之间的柱子间距需要达到8米。别墅当中也有柱子,之间的间距需要控制在4至5米。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的第一章

第1.0.1条 本规范适用于社会历史类和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的新建和扩建设计.改建设计及其它类别博物馆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有关条文执行.第1.0.2条 博物馆分为大、中、小型。大型馆(建筑规模大于10000㎡)一般适用于中央各部委直属博物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中型馆(建筑规模为4000~10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省厅(局)直属博物馆和省辖市(地)博物馆;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市(地)、县(县级市)局直局博物馆和县(县级市)博物馆。注:(建筑规模仅指博物馆的业务及辅助用房面积之和,不包括职工生活用房面积。)第1.0.3条 藏品库区和陈列区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大、中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100年,小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50年。第1.0.4条 博物馆建筑必须符合城镇文化建筑的规划布局要求,并应反映所在地区建筑艺术、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先进水平。第1.0.5条 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与完整的工艺设计相配合,满足藏品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并应设置配套的观众服务设施。第1.0.6条 对古建筑的改建设计必须符合各项文物法规,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并应满足防火、防盗等安全要求。藏品库房以新建为宜。第1.0.7条 博物馆建筑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最新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系列有哪些

GB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199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 GB50067-199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84-200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2005年版)GB50098-2009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116-200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51-2010 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50163-1992 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83-2004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193-1993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1999年版) GB50196-2002 高倍数、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222-1995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2001版)GB50229-200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GB50284-2008 飞机库设计防火规范 GB50338-2003 固定消防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347-2004 干粉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370-2005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414-2007 钢铁冶金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J110-1987 卤代烷1211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J39-1990 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古建筑防雷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璟业园林建设建设经常参与古建筑设计施工,对于古建筑防雷方面的设计也是比较了解的。在设计时为了保持古建筑物的艺术特点,接闪器采用避雷带和避雷短针相结合,并宜在敷有引下线的屋角避雷带上焊接长30-50cm的避雷短针,以便有效接闪引导雷电流入大地。根据雷击规律,避雷带应沿建筑物屋面的正脊、吻屋顶檐部、斜脊、垂兽和高山建筑物的烟囱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为减少雷电电流产生的电动力危害,在敷设避雷带和引下线时不得弯折成直角、锐角,应沿古建筑物轮廓采用圆弧形弯曲,应保证其弯曲段开口部分的直线距离,不小于其弯曲段全长的1/10。古建筑上部的宝顶、尖塔、吻兽、塑像、宝盒以及拱下的防鸟丝网等金属物件与部件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属于接闪器,均应与防雷装置可靠地连接。此外,在防雷检测过程中发现,有的古建筑屋顶上安装各种天线,应拆除或另行敷设;有的古建筑为了亮化的需要,在接闪器上有附着的其它电气线路,如照明灯或彩灯的电源线,应根据《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中的第3.5.3条规定执行,即“装有避雷针和避雷线的构架上的照明灯电源线。必须采用直埋于土壤中的带金属护层的电缆或穿入金属管的线缆。电缆的金属护层或金属管必须接地,埋入土壤中的长度应在10m以上,方可与配电装置的接地网相连或与电源线、低压配电装置相连接“。引下线的布设若防雷引下线根数少,则每根引下线所承受的雷电流就越大,容易产生雷电反击和雷电二次危害效应。因此在布设引下线时,有条件的环境应尽量多设几根,并尽量利用建筑物的柱子钢筋,但古建筑物多为砖木机构,故只能采用明敷,当然对建筑物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敷设时应注意引下线沿古建筑物轮廓四周均压或对称布置,间距符合规范。为减少引下线自身电感所引起的雷电感应过电压应以最短的接地路径敷设,引下线弯曲处应采用”软连接“的弧形弯曲,在引下线距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处应有良好的保护覆盖物,如采用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保护设施,避免引下线机械损坏和防止与人身接触产生接触电压危害。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0.3m至1.8m之间装设断接卡。

园林古建筑设计和施工资质是如何定的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资质标准一、总 则(一)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资质设甲、乙两个级别。(二)本标准所称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是指:风景资源的评价、保护和风景区的设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园林绿地、景园景点、城市景观环境;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园林工程、风景园林道路工程、园林种植设计;与上述风景园林工程配套的景观照明设计。二、 标 准(一)甲级1、 资历和信誉(1)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2)社会信誉良好,注册资本不少于300万元人民币。(3)企业完成过中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5项,或大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3项。2、技术条件(1)专业配备齐全、合理,主要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和数量符合所申请专项资质标准中“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的规定。(2)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应具有大学学历, 10年以上从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经历,并主持过中型以上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3项,其中大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2项,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在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规定的人员中,非注册人员应当作为专业技术负责人主持过中型以上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2项,其中大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1项,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1)有必要的技术装备和固定的工作场所。(2)企业管理组织,标准体系,质量体系,档案管理体系健全。(二)乙级1、资历和信誉(1)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2)社会信誉良好,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2、技术条件(1)专业配备齐全、合理,主要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和数量符合所申请专项资质标准中“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的规定。(2)企业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应具有大学学历, 8年以上从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经历,并主持过中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2项,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在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规定的人员中,非注册人员应当作为专业技术负责人主持过中型以上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2项,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1)有必要的技术装备及固定的工作场所。(2)有较完善的质量体系和技术、经营、人事、财务、档案等管理制度。三、承担业务范围(一)甲级承担风景园林工程专项设计的类型和规模不受限制。(二)乙级可承担中型以下规模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和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下的大型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设计。

古建筑亮化需要什么原则

1) 古建筑的夜景照明设计应以保护古建筑为前提,灯具的安装、管线的敷设不应损害古建筑的结构。2) 照明光源的紫外线不应损坏古建筑的绘画及建筑构造,应选用低紫外线的照明光源和虑紫外线的灯具。3) 古建筑大多沉稳、庄重,照明光源的色温不宜过高,应以暖色调为主,色彩不宜过多,不应有溢散光。4) 照明光源应采用低功耗、长寿命的光源,如LED、光纤等。5) 照明灯具应采用体积小且防护、防腐、防火性能好的免维护灯具。6) 电器设备、灯具及配电管线应有安全和防雷保护措施。7) 照明灯具应采用标准灯具,便于维护管理。特别重要的古建筑,由于不允许电气管线敷设和灯具安装,可采取投光灯的方式进行照明。为了不影响周围建筑环境,亦可采用移动式照明车,夜间将照明车移动至照明位置。条件允许的建筑环境,可采用固定式照明升降装置,白天将照明灯收到固定装置内,夜晚将灯具升至照明位置。

荣国府与宁荣街怎么样

荣国府与宁荣街挺好玩的,其地处正定大佛寺附近,两处实为一体景观。荣国府与宁荣街是为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而修建的一座大型仿清古建筑群。

荣国府建成于1986年,占地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荣国府主要景点有荣国府景区、宁荣街景区、曹雪芹纪念馆等景观组成。荣国府分中、东、西三路,各路均为五进四合院,共有23个场景。荣国府景区后围房内设有《红楼梦诗词绘画、刻石展》,收藏了启功、张爱萍、欧阳中石共200余位书法家书法作品。

荣国府内,牌楼上荣国府三个鎏金大字闪闪发光,重新彩绘后的门楣和窗棂让人眼前一亮,游廊和房屋焕然一新,让人仿佛到了那个爱恨交织、幻世荣华的红楼时代。

宁荣街的街上共有五十几家店铺,店前挂着古式的招牌、幌子,再现了明清时分的市井景象。这一条街以经营传统的古玩字画、手工艺品等为主,文化气息极浓。屋错落有致,街上旗幌招展,牌匾齐全,再现了康乾盛世的原貌。

古建筑知识 | 大木作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还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根据现存实例,可以推断这三种结构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应用。殿堂结构: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如造楼房,只须增加柱额和铺作层(平坐)即可。应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平面均为长方形。有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斗底槽。 厅堂结构:用横向的垂直屋架。每个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每两个屋架间用椽、襻间等连接成间。每座房屋的间数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数、相应步架的椽平长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数量、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规定平面形式。厅堂结构施工较殿堂结构简便,但不宜建造多层房屋。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称为“柱梁作”,应用普遍。现存实例中,还有一种综合殿堂和厅堂结构的形式,如奉国寺大殿,用纵、横、竖三个方向的柱、梁、铺作等构件,互相交错,组成一个整体,施工繁难,辽金以后未见再用。 簇角梁结构:用于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的建筑,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在明清官式建筑中,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称“大木大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称为“大木小式”。而簇角梁,则称为“攒尖”,多用于小型亭榭。此外,在长江流域和东南、西南地区,习惯用穿斗式构架。它与厅堂结构同属横向垂直的屋架,但厅堂结构由逐层抬高而减短的梁承受檩和屋顶的重量,故称抬梁式构架。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檩,不用梁,柱间穿枋仅是连系构件。 大木作构件多,构造复杂,视频可能会看的更为清楚。 由于每个朝代的审美不同,以及技术的逐渐成熟,使得建筑细部的设计愈发精美且样式种类更为丰富多样。(以下图片来自《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斗拱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的种类十分之多,可谓达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在各种阙,墓葬及画像砖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它的形象。 南北朝是一个建筑技艺大发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方面,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丰富了我中华建筑的形象。单栋建筑在原有建筑艺术及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多为方形。隋唐五代时期,主体建筑居中,有明显的纵中轴线。由三门(象征“三解脱”,亦称山门)开始,纵列几重殿阁。中间以廊联成几进院落。在主体建筑两侧,仿宫廷第宅廊院式布局,排列若干小院落,各有特殊用途,如净土院、经院、库院等。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渐变为独立。大殿前则常用点缀式的左右并立不太大的常为实心的双塔,或于殿前、殿后、中轴线外置塔院。 宋辽金时期,建筑规模缩小,加深了组群纵身发展的程度,建筑比起唐代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营造法式》的问世,对建筑的指导,建筑定型化达到严密的程度。砖石塔外观在仿木上刻意追求细节真实,过于造作累赘。建筑风貌显现鲜明的地域性特色。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后附上一套大木作的纪录片以上图片视频来自网络。 第八篇 古建筑知识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