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中国古代建筑的室内装饰是随着人们的起居习惯和装修、家具的演变而逐步发生变化的。自商、周至三国间,由于跪坐是主要的起居方式,因而席与床(又称榻)是当时室内陈设的主要因素。汉朝的门、窗通常都挂着帘子和帷幕,长者尊者在床上加帐,但几、案比较低矮,屏风多用于床上。自此以后,垂足坐的习惯逐渐增加,南北朝已有高形坐具,唐代出现高形桌、椅和高屏风。这些新家具经五代到宋完全定型化,并以屏风为背景布置厅堂的家具;同时,房屋的空间加大,窗可启闭,增加室内采光和内外空间的流通,因此从宋朝起室内布局及其艺术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
内檐装修有的是建筑物内部间隔,有的是内部陈设,内容很多但都不是起避风雨隔寒暑作用的。今择要介绍如下。
(一)内檐格扇
也叫碧纱橱。在分间的隔断上有的满装格扇,可用六扇、八扇、或者更多,依间深大小而定。每块格扇的结构做法和外檐所用一样、框架仍用边挺抹头,上下仍依格心裙板布局,由于格心每每在宫殿及讲究的住宅中糊以绿纱,所以有碧纱橱之称。
内檐装修用料多硬木如紫檀、红木、……也有镶嵌景泰蓝花朵,青玉花朵各种作法,雕刻精致是其特点。
(二)罩
罩使用在房屋内两种不同地方之间,而这两种不同地方又无太大的不同,所以又不必显著地隔断开来。如三间大厅即可在左右两排柱上顺着梁枋安栏杆罩或花罩,如是中间的明间即是较为正式的会客场所,而左右次间则是比较随便漫谈的地方。
罩可分类如以下几种:
1.几腿罩
带有装饰性的隔断物,下端不着地,只在装饰物的两端用小垂柱收住。花样很多,有的用棂条卷曲盘绕成各种纹样,有的雕刻花草植物或动物。
2.栏杆罩
依进深方向分为三段,用立柱两根间隔,边侧两端较窄设栏杆隔截;中间较宽的一段走人。
3.落地罩
也有叫地帐的。做法是在开间的左右柱上安格扇各一道,格扇上有横披,横披与格扇转角的地方安花牙子。
4.炕罩
北地天寒习惯用火炕边沿上做的装饰性隔断物就叫炕罩。
(三)神龛
1.神龛
依《营造法式》记载叫做佛道帐。神龛内供神佛祖先,雕刻讲究。一般制度,下为基座(常用须称弥座形式),中为柱身,上为屋顶。(常附有斗栱)均用木雕成,比较尊贵的神龛则在屋顶上还加做平坐、天宫楼阁(就是比神龛更小的楼阁,如在天宫一样)等物。
2.壁藏
壁藏是佛教藏经书用的木柜,常沿着建筑物墙壁建造,故名壁藏。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的经厨是一很好遗物。它是二层楼阁式样雕造的,斗栱屋顶的雕刻至为精细准确,尤其栏杆式样更为丰富。这个经厨和薄伽教藏殿为1038年(辽重熙七年)建造,迄今九百余年仍很完整。
3.转轮经藏
在一般寺庙里常有专设转轮经藏的殿座。转轮经藏是一个可旋转的藏经柜,内藏经书,中有转轴,下有铁轴托相承。平面多呈八角形,立面上也分为基座、柱身、屋顶三段。正定隆兴寺内就有一座转轮经藏,惜已残缺不全。但四川江油云岩寺的飞天藏尚保存完整。
可以的。古建筑室内设计风格主要特色是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建筑绘画和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征
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程完全不同于一般的修缮工程,随着国内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有历史保存价值的特色古建筑保护逐步重视,保护和修复改造应使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保留建筑固有的历史风貌,同时通过修复中的技术创新,向人们更好地展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建筑保护修复处理方法
(1)主要解决办法是对木装修构件做科学的化学防腐处理。目前古建筑木装修修缮中所用原木加工的木构件,含水率普遍偏高,含水率远达不到国标所要求的20%以下的水平,受时间和条件所限。
目前,木材的干燥还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因此,木构件的化学防腐更凸显出重要性。近年来古建筑维修中,木构件的防腐处理已逐渐受到各方面的注意,并日益得到重视。起码在南方浙江等地区的各个古建修缮点,都增加了木材防腐的内容,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情况看,在认识上、科学上和效果上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木结构的防腐是百年大计。我国古建筑因保管不善,木结构糟朽损坏的很多。
一个成功的防腐处理,理论上起码可以延长使用寿命3~5倍。建筑长期使用中的漏雨或潮湿等外因都会导致木材的腐朽和虫蛀,木材的这种长期免疫才是古建筑延年益寿的根本保证。因此,木结构的防腐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权宜之计。在强调古建修缮中木构件防腐处理重要性的同时,更应该强调防腐处理的科学性,保证防腐处理的质量,只有这样才是合格的木材防腐,才能确保古建筑木结构的延年益寿。
(2)古建筑装饰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古建筑装修的修复,应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尽量保留原构件,以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对于古建筑装修中带有雕刻的瓦兽件、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要慎重处理,尽量做到不换或少换。对塑像、壁画、彩画等附属艺术品,更不能随意修补。
可移动建筑装饰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生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建筑装饰物修复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保证不损害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质、色泽、强度等,同时还要有可逆性。古建筑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还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石质保护技术先从研究石雕的风化形态着手,一般较完整,风化不严重的露天文物,应改善保护环境。对风化严重、无法保存的文物,才可使用防护材料。
防护材料的使用应明确主要防止哪几种风化营力,提出保护后应达到的主要指标,并要求材料无色、透明、不反光、不酥碱、化学稳定性好、渗透能力强,具有抗风化能力,有一定固结强度等。
整个保护修复工作的总体程序涉及现场搭设脚手架现场清理修复前现场调查及照相记录对污染物等进行科学分析对起翘的贴金和漆层进行预加固处理进行表面清洗、加固漆层表面修复和色彩平衡表面封护处理成品遮盖保护:竣工验收等步骤。
采取的所有技术措施都以确保“保持原貌、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保护维修方针为准则。在对木建筑装饰物的历史沧桑感和艺术美感的表现方面做到较完美的结合。
(3)合理更新。在现代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所涉及的古建筑应首先保护其原真性以求将历史文物完整的保存。对所需修缮的古建筑应尽可能采用原有工艺和施工原材料,在修葺过程中应坚持“拯救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同时应保证古建筑的整体性,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应尽量保护其所在环境和景观等,以求最大限度的体现其历史原貌,真正实现建筑上历史的延续;并应坚持古建筑的延续性,在保护过程中应用发展的眼光对古建筑进行修葺,并将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代代相传。
(4)古为今用。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古建筑精心保护并充分利用可增加城市品位,并可产生良好的美感效果,同时可充分发挥古建筑在现代旅游业中的作用,最终实现开发和利用间相互促进并协调发展。
部分古建筑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失去其原有的实用价值,因而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赋予古建筑新的实用功能,并适当挖掘其再利用的价值,实现其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新生的效果,最终实现古建筑同现代建筑相互融合的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的室内装饰是随着人们的起居习惯和装修、家具的演变而逐步发生变化的。自商、周至三国间,由于跪坐是主要的起居方式,因而席与床(又称榻)是当时室内陈设的主要因素。汉朝的门、窗通常都挂着帘子和帷幕,长者尊者在床上加帐,但几、案比较低矮,屏风多用于床上。自此以后,垂足坐的习惯逐渐增加,南北朝已有高形坐具,唐代出现高形桌、椅和高屏风。这些新家具经五代到宋完全定型化,并以屏风为背景布置厅堂的家具;同时,房屋的空间加大,窗可启闭,增加室内采光和内外空间的流通,因此从宋朝起室内布局及其艺术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
自明到清初,家具的造型简洁优美,达到历史上的高峰,并进而综合房屋结构、装修、雕刻、家具和字画陈设等融为一体,而装修、家具与大量美术工艺相结合,也是这时期的特点。其中宫殿的起居部分与高级住宅的内部,除固定的隔断和隔扇以外,还使用可移动的屏风和半开敝的罩、博古架等与家具相结合,对于组织室内空间起着增加层次和深度的作用。宫殿与许多重要建筑还使用天花与雕刻精美的藻井,以加强内部空间的华丽和尊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