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秦朝灯的样子如下图:
中国现存最早的火把灯具出于战国,在《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战国时已出现“镫”这个名称了。在周代,“镫”、“登”通用,《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豆笾,瓦豆谓之登。” 徐铉曰:今俗别作灯,非是,晋郭璞云:礼器也。古人把“镫”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豆,是商周时期的一种饪食器,用以盛放腌菜、肉酱等的器皿,也是古代的礼器,多用青铜、陶瓦所制。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在战国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一种盘底中央呈状突起可插灯芯的细把陶质豆,它就是当时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国古代灯具的主要形式之一。从追溯豆灯的历史,去理解“镫”字的产生,我们就不能不看到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光明的同时,为灯具命名的思维性与创造性。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豆’,算是灯的前身了。” 在石器时代,人类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御兽,其中还有照明。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人类早在殷商时期,就会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时期,青铜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为油灯灯具的出现创造条件。春秋战国时,照明用的油灯灯具开始出现,豆就是当时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当时的食器——豆的形状制成。当时人们是用豆脂作为燃料,将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灯芯,点燃照明。从古体字的“灯”就能看出,灯是从豆演变而来的。古籍中有记载:灯源于豆,瓦豆谓之登。很多古装电视剧中,出现的照明工具就是豆。
手提灯笼
叫手提灯笼,又叫巡夜灯。追溯灯笼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
看材质而不是位置。
图1 马麟《秉烛夜游图》
点灯点的是何物?
说起中国古代的照明工具,第一想到的就是油灯。《楚辞》中有“兰膏明烛,华容备些”之句,说明战国时代就有油灯。当时油灯的燃料是动物油脂,原材料有限注定只能是少数人享用。奢侈一些的,还可以在油脂中加入香料,燃烧时伴有袅袅清香,遮住油脂燃烧散发出的难闻气味儿。
后来发展到植物油脂,这虽比动物油脂资源多,使用人群扩大了,但仍然普及不到普罗大众,穷人就更别奢望了。就像匡衡、车胤、孙康这些又好学却穷的点不起灯的人,只能是靠各种奇葩办法来照明,为自己换取夜里读书时间,如匡衡“凿壁偷光”蹭邻家灯火;车胤用纱布做口袋捕捉萤火虫来聚光照明;孙康借雪的反光来读书(忽略雪盲症)。
图2 古代油灯
普通百姓点灯燃不起油脂,用的是植物做的灯芯,取材较为广泛。汉代以前是点柴禾照明。有个故事说一个叫颜叔子的单身狗独自生活着,偏偏他邻居是位寡妇。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寡妇的屋子被风雨摧毁,跑到颜叔子家求救。颜叔子收留了她,但又考虑到孤男寡女不妥当,于是让寡妇拿着灯烛照亮,柴禾烧没了就取屋顶的茅草来照明,总之是拒绝黑咕隆咚的诱惑。
到了汉代,灯芯大都是麻秸等硬纤维。《齐民要术 种麻子篇》里提到过“苴麻子”是“捣治作烛”的材料。古代名著《儒林外史》中的明代吝啬鬼严监生临死都不忘提醒家人: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太浪费啦!可见到了明代还是燃灯草心。
为了节省照明费,老百姓开始追求“省油灯”。这种灯出现在宋代,原理很简单,就是在灯盏里放水,保证燃油过程中盏内温度不高,达到省油目的。
图3 省油灯的剖面图
蜡烛原来是奢侈品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烛”在诗人笔下成了富有情调的妙事。蜡烛的使用从西汉著名文物长信宫灯可见一斑,所以有“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之说。
长信宫灯是盏青铜制作的艺术灯,造型是一个双膝跪地的宫女,皇室成员使用,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灯盘中心有插蜡烛的钎,最独特的是有防污染的环保设计,说明古人的理念很先进:宫女膝下的水盘用来过滤灯烟中的尘埃和异味,从而达到减轻室内污染、避免熏黑墙壁和器物的作用。
图4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
东汉晚期的墓葬出土文物里出现了蜡台。汉代蜡烛短粗状,是黄蜡制作的,即蜂蜡,注定产量不高。据说土豪石崇家“用蜡烛作炊”,做饭烧的不是柴禾而是蜡烛,这也是炫富的一种手段!
到了唐朝,蜡烛身材变得修长起来,呈长管型。不过蜡烛仍是达官贵人使用的,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唐诗里写到的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有情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等等,可能更多的是诗人的遐想。蜡烛奢侈难得更易催生古人对蜡烛所营造的浪漫气氛的追求。
图5 汉代蜡台
宋代蜡烛携带、使用都方便,燃烧时间较长,亮度大于油灯。北宋开初的“烛影斧声”之谜中就有蜡烛的身影。这时的蜡烛是白蜡做的,取自蜡虫的分泌物,而且是中国特产,所以被称为“中国蜡”。白蜡的优点是可塑性强,又有一定硬度。蜡烛可以做得长长的,中间有烛芯。成亲时点的那种细长“花烛”让洞房充满情趣。《水浒》中武松去鸳鸯楼复仇,他踏入楼时只见“只见三五枝画烛荧火,一两处月光射入,楼上甚是明朗”,蜡烛和月光让他能清楚看见仇人们坐席的方位。
宋人制作蜡烛的原料还有乌桕油脂、石油等,尤其是石油为原料制作的“石烛”,和今人石蜡制作的差不多。石烛的照明效果更好,而且一支能顶三支普通蜡烛,缺点是烟太浓。
宋代蜡烛有贵的也有便宜的,贵的每根售价大概在150至400文不等,够一个下层平民吃两三天的。普通大众使用的是20文一根的蜡烛,用白桦树皮裹着蜡油做的。元宵节灯展在宋代很流行,“东风夜放花千树”、“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宋江就有看灯的爱好,从清风寨看到汴京城。花灯里点的廉价的蜡烛,要是150一根,这免费灯盏的成本也忒大了吧?
图6 宋人摹《韩熙载夜宴图》中所使用的蜡烛
《红楼梦》里黛玉曾送宝玉一盏玻璃绣球灯,“黛玉笑道:‘这个天点灯笼?’宝玉道:‘不相干,是明瓦的,不怕雨。’黛玉听说,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点一支小蜡来,递与宝玉。”贾府里的这种灯具是富贵人家才有的,普通老百姓点个灯笼就足够了!
清代,铜制镂空油灯
2. 民国,铜制镂空雕花油吊灯
本人尽力了,就找到这两个,希望能被采纳本站~~o(》_《)o ~~
我国封建社会重大发展时期是在隋唐,在统一的局面下,使南北朝各方面的文化积累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出现了中国古文化发展的最灿烂辉煌的时期。主要反映在灯具方面,不但大量生产以实用为主的灯具,同时迅速发展了兼有照明和装饰双重功能的彩灯。皇宫中使用的彩灯,称之为宫灯。从此,中国古代灯具沿着实用灯具和宫灯两条路径共同发展隋唐灯具。
随着时间的发展,隋唐时期的灯具已越趋于世俗化,成为了祭祀和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用品。其在唐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见有侍女捧持烛台或烛台点燃蜡烛的场面;在一此砖室墓中,也常见墓室壁上砌出灯擎的。那时陶瓷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的灯具材质。主要以陶瓷灯具为发展,有青瓷和白瓷,并有少量黑瓷。陶瓷灯则有灰陶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重大发展时期,并且,在统一的局面下,使南北朝各方面的文化积累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出现了中国古文化发展的最灿烂辉煌的时期。重点反映在灯具方面,不但大量生产和釉陶以及三彩,多以足盘灯为主,装饰亦多简易。其他质地的灯具如铜灯、石灯、木灯偶有出现,造型与设计都与陶瓷灯具相似。
伴随工艺技术的发展与提高,石灯、铁灯和玉质、木质的烛台陆续的出现,并且目前已有考古发掘出来。由于细长型白蜡的使用,因而出现了可以用来插蜡烛的烛台。这一时期出现了两层承盘、上有一圆柱体。既可直接插入蜡烛又可承托小灯盏这样一种形制的灯。这种灯以隋唐时期的瓷灯居多,如故宫博物馆院藏青釉蟠龙瓷灯。灯座为带大敞口喇叭形圈足的圆盘,灯柱为下大上小的圆柱体,灯盘也为圆盘形,盘中有圆柱,应为插置烛把或托置灯碗所用。由于其具有插置烛把和承托灯盏的两重性,因此这类灯有时又叫灯台或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