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作品,而这一副画之所以可以成为一副世界名画,有很多的方面,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这一副画虽然是静止的,只是刻画了十三个人一起共度晚餐的场景,但是通过这一副画,我们却仿佛可以看到整个故事。这就是达芬奇这一副作品厉害的地方。
《最后的晚餐》通过后人印刷出版之后,有学者把这一副名画放大了来看,发现了里面暗藏玄机。这一副画中描绘了十三个人,每个人的面部神态都是不一样,而且这十三个人中有只有耶稣一个人是正面的,其余人都是侧面。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我们仔细看这一副画可以发现,耶稣旁边的门徒都和耶稣有某种情形的互动,比如说眼神或者手势,而只有一个人,他的心思并没有在耶稣身上,这个人就是犹大,在画里犹大的眼神或者动作都和耶稣没有关系,像是在隐藏自己的心事一样。
我们都知道耶稣说过一句话,“背叛了我的人,就要跟我吃同一盘食物”这一句话的含义和犹大在画中的神情都在暗示犹大背叛了耶稣。达芬奇通过这一副画,把犹大和其它的门徒放在一起,凸显了犹大的问题。犹大的神情体现了他的不安和心虚,而在画中犹大手中的钱袋,也暗示了犹大是一个贪财的人。而这一副画放大了之后,我们又可以发现犹大的身后握着一把刀,但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犹大的身后会出现一把刀,是有人知道了犹大会背叛耶稣而放的吗?还是耶稣知道了犹大的背叛故意试探的呢?这一切都不得而知。
《最后的晚餐》之所以成为名画,是因为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水平,通过一副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故事,也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最后的晚餐》作者是达芬奇。《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以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意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享年67岁),意大利学者、艺术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他还擅长雕刻、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他全部的科研成果尽数保存在他的手稿中,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达·芬奇少年时已显露艺术天赋,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并成为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1516年侨居法国,1519年5月2日病逝。小行星3000被命名为“列奥纳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丽莎》现在是巴黎的卢浮宫的三件镇馆之宝之一。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著名著作,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达芬奇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一些达芬奇的个人背景。列昂纳多·达·芬奇 ,佛罗伦萨人,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他曾在佛罗伦萨拜师学艺,毕业于意大利理工学院,1482年到米兰后,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后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所画杰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其中《蒙娜丽莎》是巴黎卢浮宫的三件镇馆之宝之一。总而言之,达芬奇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画作在世界上都很闻名。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想要表达的内容。画中十三人的座次呈半圆形,基督坐在一头,他身后的大部分门徒齐刷刷盯着叛徒犹大。餐桌上摆的是耶稣显示神迹的五饼二鱼。这幅拜占庭镶嵌画比较简陋,11个门徒没有各自的特;犹大像个被同僚排挤的委屈受害者;强调耶稣的手法也很简单粗暴,只是给他加了硕大的光环,让他的位置在第一个并且身体体积比其他人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耶稣的姿势,他并非端坐着而是放松地半躺着,明明在预言自己的死亡,却像准备安睡一般淡然,也许那时候的画家已经对塑造耶稣的性格有了初步的想法。13世纪的《最后的晚餐》里人物神情依然呆板,动作依然僵硬。犹大那时就往往被描绘成正向碟子伸手取食的样子,因为耶稣说“与我共用一个碟子的人将要背叛我”,这个动作也有指责犹大贪婪的意味。这个时期的画作大多是宗教宣传的手段,画中人往往高高在上,鲜少生活气息。
总而言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发现其中的特殊意味。
《最后的晚餐》作为达芬奇三大杰作之一,它并不是一副油画,而是用一种胶粉蛋彩画制作的画壁,并且画最主要的就是去表现细节,在这幅画作里面细节更是被描绘的淋漓尽致,这幅画放大50倍之后,可以看清每个人的表情都是经过专门的刻画的。
圣经里面对最后的晚餐这一描述主要是说的耶稣和他的12位门徒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门徒听到耶稣说这里面有人会害自己,这十几个人所表现出来状态。而在最后的晚餐这幅绘画中,达芬奇的一个创新就是他不像前人那样布局---所有人围桌而坐,而是把所有的人物让他们一字排开,直接面向观众,耶稣稳坐c位,这样的话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的看到他们脸上的表情。
仔细的看会发现最后晚餐里面有许多刻意安排的细节,比如说画里面的耶稣双肩下垂,两手放置于桌案上面,头轻轻的偏向另一侧,这样的挥霍方式主要是表现出耶稣的一种悲感,暗示了接下来耶稣将要受到的苦难。
而我们都知道是犹大出卖了耶稣,最后导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在晚餐的时候没有指明的道姓说出是谁,而是说。所以我们把这幅画放大50倍之后,就可以看见耶稣右手呈抓取状,很明显我们也可以看到油大的手正伸向耶稣的那个盘子,并且尤大的表情非常不自然,另一只手紧紧地抓住自己的钱袋子。里面基本上每一个人的表情或惊讶或愤怒或羞愧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幅画卷,可以将每个人的情绪以及当时餐桌的动态所表现出来,这就是最后的晚餐的神奇之处。
年,达芬奇接受米兰摄政洛多维柯·莫罗的委托,绘制大型壁画《最后的晚餐》。作品描绘了福音书故事中一个关键的时刻,达芬奇选择了耶稣用餐时,宣布在座有人要出卖他,众门徒大为吃惊的情形。为了使人物和情景独具匠心,达芬奇常坐在这幅画钱冥思苦想,这引起修道院院长的不满。后来,为了早日完工,没有画完的犹大的头像竟被达芬奇机智的头脑简单的院长的摸样,这使米兰大公和许多人忍俊不止。众门徒震惊的情绪不仅流露在脸上,也表现在手部。在画中,达芬奇用了许多细致的手部动作:有人双手按在桌上、有人竖指发问、有人扪心自问,而叛徒犹大则是双手紧握着钱袋,身体略微向后仰,下意识想要逃避。达芬奇对这幅壁画人物心理变化的掌握极为传神,在此之前,从没有画家为了表现人物而去研究人物的心理,所以达芬奇被视为这种新观念的创始人,为世人证实“艺术家耶可以是沉思与创造的思想家,与哲学家没有两样”,这也是《最后的晚餐》之所以被称为旷世杰作的原因之一。因为是画在餐厅里,《最后的晚餐》还没有完成就出现了龟裂,300年后拿破仑入侵意大利,又把这个餐厅当做马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修道院又多次遭到轰炸,而今,这件稀世珍宝已面目难辨。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圣经》,据《新约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
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
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
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5世纪90年代,小说家马泰奥·班代洛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曾在米兰圣玛利亚的多米尼加感恩教会修道院实习,他的叔叔维琴佐当时是那里的院长。
他会把时间花在看列奥纳多·达·芬奇在修道院北墙上的作品上,他在那里创作了斯福尔扎时期最伟大的杰作——《最后的晚餐》。
班代洛描述:达芬奇清晨爬上脚手架,不停地工作。有时他从早到晚都在那儿,手里拿着画笔。画画经常忘记吃或喝。
有时他会一连好几天坐着不碰刷子,一天中有好几个小时他都站在作品前,双臂交叉放在胸前,用批判的眼光看着他的作品。
也看到过他在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好像突然有急事要做一样,放下手头正在制作的黏土模具,离开韦奇奥宫直奔圣玛利亚感恩教堂。他也不找个阴凉处休息片刻,就赶忙爬上脚手架,拿起画笔在墙上涂上一两笔,然后随即转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