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加热断断续续是电磁炉的通病。不需修理换件,变换使用方法就能正常使用:有时加热,有时不加热。 变换使用方法就是:当开电源后,出现加热又停,断断续续现象,无法煮饭或做菜时,(查同步检测电阻没问题,即检查修理时发现不了问题所在),可以先按“定温”,少许工作一会,再按“煮饭”就加热正常了。(有时一次解决不了就需重复一次)。机器加热时断时续,无法持续加热,该现象一般由于机器功率检测电路故障引起的。维修方法:首先切换显示板判定是否为显示板故障。其次,检查电流检测电路D100、D101、D102、D103、C100、VR电位器、R101、电流互感器。再次可检查检锅振荡电路的C403,驱动电路的Q300、Q301和LM339。另外,18V电压供电不稳,以及上电延时保护电路的R209、R210变值也会导致间歇加热。
电磁炉的本身质量存在问题,线路接触不良;锅的材质不对或者过低太脏,有时候识别不出锅的存在;锅底不平,难以识别。
电磁炉又被称为电磁灶,1957年第一台家用电磁炉诞生于德国。1972年,美国开始生产电磁炉,20世纪80年代初电磁炉在欧美及日本开始热销。电磁炉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即利用交变电流通过线圈产生方向不断改变的交变磁场,处于交变磁场中的导体的内部将会出现涡旋电流(原因可参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是涡旋电场推动导体中载流子(锅里的是电子而绝非铁原子)运动所致;涡旋电流的焦耳热效应使导体升温,从而实现加热。
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
有磁铁,还要有一个线圈,线圈与磁铁要有相对运动,
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即发电,可使灯泡发光。
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现象是指放在变化磁通量中的导体,会产生电动势。此电动势称为感应电动势或感生电动势,若将此导体闭合成一路,则该电动势会驱使电子流动,形成感应电流(感生电流)迈克尔·法拉第是一般被认定为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的人,虽然Francesco Zantedeschi1829年的工作可能对此有所预见。
电磁感应是指因为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电磁学领域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为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转化奠定了实验基础,为人类获取巨大而廉价的电能开辟了道路,在实用上有重大意义。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标志着一场重大的工业和技术革命的到来。事实证明,电磁感应在电工、电子技术、电气化、自动化方面的广泛应用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若闭合电路为一个n匝的线圈,则又可表示为:式中n为线圈匝数,ΔΦ为磁通量变化量,单位Wb(韦伯) ,Δt为发生变化所用时间,单位为s.ε 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单位为V(伏特,简称伏)。电磁感应俗称磁生电,多应用于发电机。
基本概念
1831年,一位叫迈克尔.法拉第的科学家发现了磁与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关系。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有两点(缺一不可)。
l 闭合电路。
l 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让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方法有两种,如图1所示。一种方法是让闭合电路中的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另一种方法是让磁场在导体内运动。
电磁感应的现象
(1)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2)感应电流: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
电磁灶是应用电磁感应图片
(3)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
两种不同表述
a.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与磁场发生相对运动
b.穿过闭合电路的磁场发生变化
②两种表述的比较和统一
a.两种情况产生感应电流的根本原因不同
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与磁场发生相对运动时,是导体中的自由电子随导体一起运动,受到的洛伦兹力的一个分力使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种情况产生的电流有时称为动生电流。
穿过闭合电路的磁场发生变化时,根据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磁场周围产生电场,电场使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种情况产生的电流称为感应电流或感生电流。
b.两种表述的统一
两种表述可统一为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③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
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条件:a.闭合电路;b.一部分导体 ; c.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导语:电磁炉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特别是在外租房子的朋友,购买一个是真的很方便。但很多初次接触电磁炉的朋友可能对电磁炉的一些注意事项还不是很了解,这里我们就简单的看看电磁炉的`工作原理是怎么样的。
简单的看看电磁炉的电路工作原理。电磁炉和传统的明火烹调不一样,它主要是采用磁场感应电流的原理来加热的,电磁炉是通过电子线路板产生交变磁场,当含铁质的锅具置于电磁炉炉面的时候,锅具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锅具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锅具底部铁质材料中的自由电子呈漩涡状交变运动,通过电流的焦耳热(P=I^2R)使锅底发热。
电磁炉具有升温快、效率高、无名火、无尘烟、无有害气体、体积小、安全性好,便于携带等优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所以有需要的话可以去买一个,现在市面上的电磁炉价格也不是很高。
一、电磁炉同步电路
1、同步电路图
R78、R51分压产生V3,R74+R75、R52分压产生V4, 在高频电流的一个周期里,在t2~t4时间 (图1),由于C3两端电压为左负右正,
所以V3《V4,V5OFF(V5=0V) 振荡电路V6》V5,V7 OFF(V7=0V),振荡没有输出,也就没有开关脉冲加至Q1的G极,保证了Q1在t2~t4时间不会导通, 在t4~t6时间,
C3电容两端电压消失,V3》V4, V5上升,振荡有输出,有开关脉冲加至Q1的G极,以上动作过程,保证了加到Q1 G极上的开关脉冲前沿与Q1上产生的VCE脉冲后沿相同步。
二、检测电路
1、 主路的主谐振电路
高低压保护监测电路——CPU检测输入电压信号后发出动作命令
(1)判别输入的电压是否在充许的范围之内,否则停止加热,并发出报警信号。
(2)判别输入电压是否高电压,根据输出功率是否为低功率(1300W以下),进行升功率,目的是为了减小IBGT在高压小功率时,出现硬导通,即IBGT提前导通,来减小IGBT的温升,
根据高功率(1800W以上),配合炉面传感器是否检测到线盘温升高,如果温升高,可适当的降功率,从而保证线盘不会因为温升高而烧毁。
(3)与电流检测电路形成实际工作功率,CPU智能的计算出功率的大小再与CPU内部设定的功率值作比较,去控制PMW脉宽调制的大小,稳定输出所需各档的大小功率。
(4)通过电流AD配合,保持高压是恒定功率输出。
2、 IGBT驱动电路
作用:保护IGBT可靠导通与关断。
IGBT驱动电压至少需要16V,Q1(PNP管)、Q2(NPN管)组成推挽式驱动电路,它们的工作原理是:
1、当输入信号为高电平时,Q2导通,Q1截止,18VDC电压流通,给IGBT的G极提供门极电压,IGBT导通。线盘开始储能。
2、当输入信号为低电平时,Q2截止,Q1导通,IGBT的G极接地,IGBT关断。此时线盘感应电压对谐电容放电,形成了LC振荡。
3、R6电阻在三极管截止时,把IGBT的G极残余电压快速拉低。C11电容作为高频旁路,另外作为平缓驱动电路波形作用,ZD1稳压管,稳定IGBT的G极电压,预防输入电压过高时,损坏IGBT。
在检锅时,如图2.1所示,波形不是很理想,有点变形。当检到锅工作后,如图2.2所示,控制推挽电路的波形与驱动IGBT波形很相似,功率越大,波形的高电平的宽度越大,
B点的波形底部平,原因是LM339控制的一路内部三极管导通接地。而A点的波形底部比地略高一点。再到零电压。
此电路容易出现的问题为上电烧机,为驱动电路输出高电平导致,温升高、瓷片电容有问题。
扩展材料:
电磁炉的其它判断电路
一、电流取样电路
作用:判断有无锅具、恒定电流、稳定调节功率提供反馈输入电流
电流互感器T1的次级测得的交流(AC)电压.经D9~D12组成的桥式整流电路整流,EC3电解电容滤波平滑、由电阻R15、RJ41、RJ16分压后,所获得的电流电压送到CPU,该电压越高表示电源输入的电流越大,待机时电流取样基本为零,
如上图所示, 电流越大,A点的电流电压波形幅值越高,B点的取样点就越高,表示功率越大。电容EC3选值时不应太大,如果太大了,会造成电容充放电时间太长,影响读取电流AD时间,从而会导致开机时,功率上升的时间很慢。
VR1电位器作校准功率用,通过VR1电阻的大小,就可以调节B点的输出电压,电阻越小,功率越大,反之就功率越小,一般调节电位器在中间位置。
CPU根据监测电压AD的变化,作出各种动作指令
1、判断是否放入合适的锅具。(锅具是否小于Φ80(或Φ60)、是否有偏锅,电流过小,再判PWM是否最大,两者满足则判为无锅)
2、限定最大电流,在低电压时保证电流恒定或不超过。保护关键器件工作在规格要求范围内,以及防止输入电源线或线路板走线过电流不够造成烧断。
3、配合电压AD取样电路及电调控PWM的脉宽,令输出功率保持稳定。
此电路易出现的现象:功率压死、功率飘移、无功率输出、断续加热。
二、干扰保护电路的电流保护电路
作用:浪涌保护电路,监控输入电网的异常变化,在有异常时,关断IGBT进行保护
1、正常工作时,LM339的1脚内部三极管截止,电阻R19把1脚电压变为高电平,当电源输入端出现大电流时,1脚内部三极管导通,输出低电平,CPU连接的中断口经过二极管D18被拉低,CPU检测到低电平时发出命令,
让IGBT关断,起安全保护作用,此保护属于软件保护,另外还有硬件保护,当1脚内部三极管导通,输出低电平,直接拉低驱动电路的输入电压,从而关断IGBT的G极电压,
保护了IGBT不被击穿,通常要判断是软件保护还是硬件保护方法是:通常软件保护时,软件会设置2秒才起动,硬件起动时间很快不超过2秒钟。
2、C点电压由于选择的参考点是地,静态时,C 点的电压由RJ28、R27、R14电阻分压所得,当正常工作起来后,互感器感应输入端的电流,C点的电压会下降,电流越大,C点电压越低,
如上图所示,所以A点电压也会下降,B点为LM339负端RJ29、RJ25分压后的基准电压,当A点电压下降到B点以下时,LM339反转,D点输出低电平拉低中断口。通过调节输入正负端的参数来改变干扰的灵敏。
用工具查看两输入端在最大功率工作时,比较电压越接近越好,但仿止出现太过灵敏而导致中断间隙。(变频器上(不一定,但是比较能体现)一般干扰比较大,在最大档功率最大电流时(190~210V之间电流最大)最容易出现,)
3、CPU根据中断口检测电源输入端的浪涌电流,程序检测到有低电平,停止工作,起保护IGBT不受浪涌电流所击穿。
此电路异常出现:检锅不工作、不保护爆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图解电磁炉维修
电磁炉220v工频交流由ACIN插口接入,通过保险丝F101防止内部电路的过载及短路。VA为并联压敏电路,防止外部供电电压过高,往往为烧毁自身来保护后级电路的安全。C101为滤波电容,容量为2UF。C101后级为大功率桥式整流块,可将前级的220v工频交流电整流为脉动直流电,脉动直流电通过扼流圈和C102的平滑滤波,将相对平稳的直流电供向下级PAN电磁线盘,PAN线盘与C103振荡电容组成LC振荡电路,从而在线盘上产生交变磁场。PAN电磁线盘的后级为T102电流取样变压器,通过T102次级将电流信号传递给电压比较器LM339进行检测。T102的后级为高压保护二极D,作用为保护IGBT,防止反向高压击穿IGBT。IGBT的控制极由驱动器TA8316S驱动,TA8316S输出14KHz频率的脉冲,根据TA8316S输出的脉宽来调整IGBT通断时间的长短,从而达到调整功率的要求。LM339为电压比较器,PD16使用两块LM339:一块为IC5,主要功能为锅具检测、温度检测;另一块为IC6,主要功能为电流检测,电压检测。IC5、IC6两个LM339比较器都将检测信号反馈到TA8316S驱动器上,从而达到调整功率的要求。线盘中间的热敏利电阻RT通过热量变化转换为电平变化,然后通过Q601三极管推动将信号传递到TA8316S,从而调整功率的大小,以达到调整锅具的温度。IGBT散热铝块上固定有温度开关K1,当IGBT过热时,温度开关K1的通断状态发生变化,从而接通IC1集成块脚,通过脚电平的高低变化,从而使IC1集成块④脚复位停机。风扇的电源控制由IC4的第⑦脚输出高电平至三极管Q703,从而使Q703导通,风扇通过12V直流运转。控制电路的电源主要由T101变压器的初级接入,次级输出连接有三组串联稳压电路。一组通过ZD204、C207、R204、Q203形成+5V电压,主要供给集成块IC1供电;一组通过ZD201、C203、R203、Q201形成+24V电压,主要供给集成IC3供电。另一组通过ZD203、C205、R203、Q202、R202形成+12V、+10V电源,+12V电源主要供给风扇,+10V主要供给IC6、Q301、ICS、Q602、Q601、Q501供电。电磁炉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对食品进行加热的。电磁炉的炉面是耐热陶瓷板,交变电流通过陶瓷板下方的线圈产生磁场,磁场内的磁力线穿过铁锅、不锈钢锅等底部时,产生涡流,令锅底迅速发热,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电磁炉灶台台面是一块高强度、耐冲击的陶瓷平板(结晶玻璃),台面下边装有高频感应加热线圈(即励磁线圈)、高频电力转换装置及相应的控制系统,台面的上面放有平底烹饪锅。其工作过程如下:电流电压经过整流器转换为直流电,又经高频电力转换装置使直流电变为超过音频的高频交流电,将高频交流电加在扁平空心螺旋状的感应加热线圈上,由此产生高频交变磁场。其磁力线穿透灶台的陶瓷台板而作用于金属锅。在烹饪锅体内因电磁感应就有强大的涡流产生。涡流克服锅体的内阻流动时完成电能向热能的转换,所产生的焦耳热就是烹调的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