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避雷带支架间距不大于1500mm。接闪器最初的形式只是富兰克林所设计的磨尖的铁棒。20世纪初,在电力系统,为了使输电线路少受雷击,采用了在输电线路上方架设平行的钢线避雷的方法,在实用中,由于它简单有效,逐步得到了推广。这种架设在输电线路上方的钢线,称之为避雷线。后来在房屋建筑上也推广了这种形式,开始布设在方脊、屋角、房檐等处作雷电保护,以后这种方式又有所改进。
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20m×20m或24m×16m的网格。平屋面的建筑物,当其宽度不大于20m时,可仅沿周连敷设一圈避雷带。设在混凝土中作为防雷装置的钢筋或圆钢,当仅一根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被利用作为防雷装置的混凝土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其截面积总和不应小于一根直径为10mm钢筋的截面积。支架有个图例了,也是钢筋卡子,高度不得小于10公分。
避雷针 制作、 安装 所有金属部件必须镀锌,操作时注意保护镀锌层。 采用镀锌钢管管制作针尖,管壁厚度不得小于3mm,针尖刷锡长度不得小于70mm 避雷针 应垂直 安装 牢固。 详细请在搜搜里搜索“避雷针安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咯。
1、所有金属部件必须镀锌,操作时注意保护镀锌层。
2、采用镀锌钢管管制作针尖,管壁厚度不得小于3mm,针尖刷锡长度不得小于70mm。
3、避雷针应垂直安装牢固。垂直度允许偏差为3/1000。
4、焊接要求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5、扁钢为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
6、圆钢为其直径的6倍。
7、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
8、避雷针一般采用圆钢或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1)独立避雷针一般采用直径为19mm镀锌圆钢。
2)屋面上的避雷针采用直径25mm镀锌钢管。
3)塔顶部避雷针采用直径25mm或40mm的镀锌钢管。
4)烟囱顶上避雷针采用直径25mm镀锌圆钢或直径为40mm镀锌钢管e避雷环用直径12mm镀锌圆钢或截面为100mm2镀锌扁钢,其厚度应为4mm。
扩展资料
避雷针的原理及选购方法
避雷针通过导线接入地下,与地面形成等电位差,利用自身的高度,使电场强度增加到极限值的雷电云电场发生畸变,开始电离并下行先导放电;避雷针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向上先导放电;两者会合形成雷电通路,随之泻入大地,达到避雷效果。
常用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折线法和滚球法。“折线法”的主要特点是设计直观,计算简便,可节省投资,但不适用于高度大于20m的建筑物;“滚球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计算避雷针或避雷带与网格组合时的保护范围。
避雷带支架支持卡高度15—20cm,间距以80—100cm为宜,拐弯处为30cm。避雷带支架夹简介高层建筑物直击雷防护强调坚持采用明敷接闪器的基本原则。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附录二中对具体、明确部位的规定,在建筑物的屋脊、屋角、屋檐、檐角边沿和女儿墙、屋顶构架、飘板、屋面梯屋顶、水池顶四周等所有易受雷击的部位全部采用敷设金属接闪器的方式。三类防雷建筑应在整个屋面组成小于1T或等于20mx20m或24mxl6m的闭合网格。
GB50601-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表4.1.2 防雷装置钢材焊接时的搭接长度及焊接方法。焊接材料 扁钢与扁钢 搭接长度 不应少于扁钢宽度的2倍 焊接方法 两个大面不应少于3个棱边焊接。焊接材料 圆钢与圆钢 搭接长度 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 焊接方法 双面焊接。焊接材料 圆钢与扁钢 搭接长度 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 焊接方法 双面焊接。
避雷带是接闪器的一种类型,一般是水平或倾斜敷设的(根据屋面的倾斜度而定),至少有两个地方(首尾两端)和引下线相连接,一般是明设,但也可以暗敷在屋顶的混凝土或瓦片的下面。
避雷带在最新版本的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称之为接闪带。
一、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 二、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2m。 三、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二、三款的要求。 四、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到环上。均压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环路。 五、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Ω,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 六、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尚宜按以下方法敷设。 1. 当土壤电阻率ρ小于或等于500Ω。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 √(A/∏)大于或等于5m的情况,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对等效圆半径√(A/∏)小于5m的情况,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 当补加水平接地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lr=5-√(A/∏)(3.2.4 - 1) 式中 lr — 补加水平接地体的长度(m); A — 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m2)。 当补加垂直接地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3.2.4 - 2) 式中lv—补加垂直接地体的长度(m)。 2. 当土壤电阻率ρ为500Ω·m至3000Ω·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 注: 按本款方法敷设接地体时,可不计及冲击接地电阻值。 七、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的措施: 1. 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 2. 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八、在电源引人的总配电箱处宜装设过电压保护器。 第3.2.5条当树木高于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树木与建筑物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rn。 第三节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3.3.1条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揩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 第3.3.2条 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应按下列方式保护: 一、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二款的要求。 二、排放无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烟囱,1区、11区和2区爆炸危险环境的自然通风管,装有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本规范第3.2.1条三款所规定的管、阀及煤气放散管等,其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2.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第3.3.3条 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 第3.3.4条 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I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2m: Se2≥0.3KcRI (3.3.4) 式中 Se2 — 地中距离(rn); KC — 分流系数,单根引下线应为1,两根引下线及接闪器不成闭合环的多根引下线应为0. 66接闪器成闭合环或网状的多根引下线应为0.44 。 在共用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 第3.3.5条 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本规范第2.0.3条二、三、八、九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尚宜利用其作为接闪器。
支架间距为1~1.5m不等。 平直段为1米,转弯处为500mm。
可以从国标:《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里找到。
扩展资料:
避雷带和避雷针一样都属于是接闪器的一种类型。区别在于,避雷针一般是竖直向上的,只在其根部和引下线相连接,一般是明设的;
避雷带一般是水平或倾斜敷设的(根据屋面的倾斜度而定),至少有两个地方(首尾两端)和引下线相连接,一般是明设,但也可以暗敷在屋顶的混凝土或瓦片的下面。
在最新版本的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将避雷带称之为接闪带。如果接闪带是悬空假设的,则称之为接闪线;如果接闪带以网状敷设,则称其为接闪网。
③ 避雷带安装1、平正顺直,美观无扭曲。2、距建筑完成面高度一致,为150mm。3、转弯平滑,无尖锐菱角。④ 引下点焊接1、焊缝饱满,无夹渣、咬肉、裂纹、气孔等。2、引下线与避雷带搭接长度不小于6d(d镀锌圆钢直径),双面施焊。3、避雷带与避雷带搭接长度不小于6d(d镀锌圆钢直径),双面施焊。⑤ 焊接防锈处理1、刷防锈漆前,焊渣药皮处理干净;如有锈蚀,除锈至圆钢原色。2、油漆须为防锈漆,颜色一般为银色。3、防锈漆涂刷均匀,无遗漏。3常见质量通病1、材料不符合要求,用螺纹钢替代镀锌圆钢。2、避雷带高度不一致,弯曲不顺直。3、支架间距不一致,转弯处间距大于500mm。4、转弯处形成锐角,容易尖端放电。5、避雷带搭接长度不够,单面施焊,焊缝不饱满,存在虚焊。6、镀锌圆钢锈蚀严重,未除锈涂刷防锈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