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徽州(明代为徽州府,即今安徽歙县)为明清出版中心之一。一般将徽州地区本地刻印的或徽州人在外地刊行刻印的木版画统称为徽州版画。徽州版画盛于明代中叶,其中以歙县黄氏刻工为著名,另有鲍氏、汪氏、汤氏等刻工,后来由于名士文人的介入发展为名家作图、名工雕梓,产生了许多传世杰作。如黄德时、黄德懋刻的《方氏墨谱》;黄应泰、黄应道刻的《程氏墨苑》;黄肇初刻的《水浒叶子》、汤氏刻的《楚辞》、刘氏、汤氏刻的《太平山水图画》,陈氏刻的《西厢记》;黄应祖刻的《环翠堂园景图》;汪氏刻的《海内奇观》、《唐诗画谱》等。“徽派版画”是画家和木刻艺人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其艺术风格细密纤巧、典雅静穆,富有文人书卷气。为“徽派”版画作画的著名画家主要有丁云鹏、吴廷羽、蔡冲寰、陈老莲、汪耕、黄应澄、雪庄等。丁云鹏与其学生同匠人黄守言、黄德时等合作完成的《方氏墨谱》、《齐云山志》、《考古图录》、《唐诗画谱》,其中皆有徽派版画的精品。
看你做什么版了。木版画的话,人物要精练,概括的同时尽量保留木版版味,而不是一味追求刻画精细;如果是铜版画,那路子会更宽一些,美柔汀可以做到照片级别写实(当然,针刻也能做到),而糖水啊飞尘啊什么的多的不行的技法应该可以满足你所有需要,所以没必要刻意注意,只要别把有人的地方做烂(肌理太多)就行;丝网版要注意避免人物太精致——丝网的强项我们都知道,就是很容易把东西描画成商业印刷品——所以要有意地制作出一些瑕疵,破坏人物的造型和上色;石版画在我眼里类同素描,没什么好说;综合版倒很有趣,如果你制作的是凹印综合版的话,那么就小心点,别把人物的底板做的太厚就行。
鲁本斯油画大树乞讨的老人装饰画。鲁本斯,弗兰德画家,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鲁本斯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的油画复活,爱之园,末日审判,等,笔法洒脱自如,整体感强。特点是将文艺复兴美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独特风格,成为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
有头像图片的情况下,使用Adobe illustrator适量制图软件直接转换位图即可;(Photoshop肖像也可以处理,这里我使用AI做示范)
photoshop也是在阈值中设置:图像——调整——阈值
没有图片的情况下,可使用Auto CAD或者Adobe illustrator这两款矢量制图软件制作。
顾自30年代以来关于鲁迅的版画创作,其中主要作品有:曹白的《鲁迅与祥林嫂》(1935年)、力群的《鲁迅像》(1936年)、黄新波的《鲁迅遗容》(1936年)调张漾兮的《路是人走出来的》(1948年)、彦涵的《鲁迅先生像》、黄永玉的《鲁迅与木刻青年谈珂勒惠支版画》、陈烟桥的《鲁迅和他的战友们》、赵延年的《1933年鲁迅到德国领事馆提抗议书》(1956年)、顾炳鑫的《鲁迅小说“药“插图》(1956年)、杨可扬的《上海鲁迅纪念馆一角》(1958年)。可以说这一题材也是新中国版画历程中具有特色的创作。关于鲁迅木刻第一人,有一点分歧第一个为鲁迅木刻的陈光宗是鲁迅木刻第一人;赵延年关于鲁迅的木刻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也是当仁不让的鲁迅木刻第一人。陈光宗(1915—1991)为温州人画鲁迅的第一人。1932年6月,陈光宗于永嘉县私立瓯海中学(今温四中)毕业前夕,用黑白木刻形式创作《鲁迅造像》(存世仅此一幅)。《鲁迅造像》是鲁迅生前收藏的8位中国新兴版画先驱者创作的鲁迅肖像木刻之一,原件尺幅8×7.2厘米;画面以外两旁有作者亲笔题款,上款为:“鲁迅造像陈光宗作”;下款为:“动荡文艺社赠”。另附陈光宗的初中校友胡金煊(今虚)以动荡文艺社的名义给《论语》刊物创办者林语堂的一张便条:“此画请登在《论语》或转赠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很喜欢木刻,这张不是颇好吗。”后此画一直未见发表,鲁迅在1933年8月1日的日记中有记载:“得胡今虚信。得崔万秋信。得陈光宗小画像一纸。”这是一幅有着良好素描基础、形神兼备的人物肖像木刻作品。它不仅在中国早期同类题材的版画作品中出类拔萃,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去品赏,仍不失为一幅经典作品。HI我,我发给你图
1)点击图层面板底部的添加新的填充或调整图层,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阀值。
2)根据自己需要调整,完成。
《蒲公英》,是吴凡先生于1959年创作的一幅版画作品,现藏于中国美术馆。同年,此画还曾获得“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版画比赛金质奖章。 这幅版画,使用了中国水墨画的创作方式。 图的右下角,有一位五六岁的小姑娘。身穿白色的衣裤,戴着浅蓝色的肚兜。 本来,她是带着篮子去地里给家里的牛儿割草。一边走,一边玩。走着走着,她看到了一个蒲公英。毛绒绒地顶着一头的小花伞,她看到后,高兴得无法挪步。马上放下手中的篮子和镰刀,坐在了地上,这时,已经顾不上衣服是否会弄脏了,家被妈妈训斥。伸手摘下了那朵蒲公英的绒花。嘟起小嘴,猛吸一口气,使出全身力气冲着蒲公英的小伞吹去。立时,将蒲公英上的小伞吹得七零八落,乘着风儿,飞向远方。 小女孩那因为使劲而憋红的小脸;那扬起的下巴和后翘的两个小辫。神态天真可爱,稚拙而有趣。 她忘情而投入地玩着,将妈妈布置的割草任务忘得一干二净,那些妈妈出门前的嘱托,早已经抛到九霄云外。 那不就是我们每个人曾经的童年吗?喜欢玩耍,好奇心爆棚,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只有有一点点地快乐,就能让我们跳起三尺,高兴得忘乎所以。 虽然这是一张版画作品,但画家采用了国画的方式去处理画面。从人物外形的勾勒,到篮子和镰刀的处理;都有毛笔的用笔特点。在脸部和手,以及肚兜部位,都可以看到中国画渲染的影子。 画面中,除了小女孩和她的割草工具,没有任何景物、背景的描绘。自然的留白,在人物的映衬下有了空间感,又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在画面的左下角,那个有一个“凡”字长长的一撇伸了下去,如同有人伸出的一只手,指向那个小小的红色印章,上面是画家的名字“吴凡”。给对角线构图的画面,增添了情趣。 篮子的焦墨和人物的淡墨形成浓淡的对比,强调了小女孩今天的任务是实,小孩子的童心在快乐中忘记了现实。这种虚实,还有一种空间的设计顺序,篮子在前,女孩在后,空间感立刻在画面中自然形成。 整个画面有一种山水画所独有的悠闲和静谧,干净清爽,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