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亚马逊雨林中的一只蝴蝶,轻轻的一振翅,或许就会引发美国一场龙卷风。同样,发生在东亚中国的战争,却可能影响到欧洲各国的命运。
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过三场战争深刻改变了欧洲,前两场中国都赢了,却“祸害”了欧洲,但第三场中国输了,却拯救了欧洲文明!
汉匈之战
汉匈之战的结果,除了匈奴被打的差点灭族之外,还有一个悲催的苦主,这就是罗马帝国。
本来,匈奴与罗马帝国相隔万里,一个快乐的生活在东亚大草原上,一个潇洒的做西方土霸王,却因为汉朝,让两者有了多次亲密接触。
在大汉兵锋之下,除了投降的匈奴之外,还有一部分逃出生天,西迁至中亚,后来又来到了欧洲。在东亚,这帮残兵败将不算什么,但在西方,这批匈奴人却成了裁决人间的至高神!
匈奴人一路灭国无数,犹如一把鞭子,不停的抽打沿途各个民族国家,为了生存这些人不得不西迁,引发欧洲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移。更为重要的是,匈奴人还是对罗马帝国动手了,尤其是被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不仅导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还和日耳曼部落一起灭了西罗马帝国。巅峰时期,匈奴人征服了半个欧洲,包括罗马帝国在内,无数国家向其纳贡。
唐突之战
唐突厥战争极为短暂,其中一个原因是,早在唐朝之前,突厥就分化为东西突厥,所谓合则强、分则弱,所以唐朝相对讨巧,难度不如汉匈之战。因此,在公元630年和657年,就分别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令人意外的是,唐突厥战争却又一次“害惨”了欧洲。
但与匈奴人一样,一部分突厥人在唐朝兵锋之下,也不断西迁,进入了中亚和西亚。甚至后来先后建立加兹尼王朝、塞尔柱帝国、花剌子模帝国(被蒙古灭亡),称霸中亚、西亚地区。直到后来建立了奥斯曼帝国,于是罗马帝国和欧洲再一次成为苦主。
1299年,奥斯曼国家独立以来,就一直扩张。1396年,在多瑙河畔大败匈、法、德等国组成的十字军10万人,征服巴尔干半岛。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就是如今的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帝国对于欧洲文明的影响,可谓深远加深远,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欧洲人的头顶,让欧洲人胆颤心惊了几百年。所以,一战之后,西方国家千方百计的要解体奥斯曼,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宋蒙之战
宋朝与蒙古的战争,看似只发生于东亚,其实拯救了欧洲,甚至拯救了世界。
原因很简单,蒙古帝国战线很长,但兵力却有限,宋朝顽强抵抗了半个世纪,自然导致蒙古帝国投入其他地方军力变少。
尤其是第三次蒙古西征,因为蒙哥大汗丧命钓鱼城之下,于是为了争夺汗位,西征军队就此撤,从此再也没能组织西征。试想一下,如果蒙哥大汗不死,第三次西征会打到什么程度?埃及,以及与埃及一海之隔的南欧、西欧可能都不能幸免。
可以说,东亚的中国战场,有力的支持了西线战场。宋朝抵抗的越激烈,时间越长,对欧洲人贡献越大。话说,二战的时候,也是东方中国战场,有力的支持了欧洲战场,中国人又为欧洲人做了一次大贡献。
国学大师钱穆评价一针见血,“占领中国,蒙古的武力也因与中国相战消耗极巨,宋亡而蒙古亦趋衰弱......整个蒙古帝国的衰亡,主要始于中国”。可见,宋朝的确拯救了欧洲文明。
客观的说,前两次发生在东亚的战争,的确“害惨”了欧洲,尤其导致东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然而第三次战争,却拯救了欧洲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欧亚大陆较为发达的文明地区,唯独西欧没有遭到蒙古入侵破坏,而西欧能在近代率先崛起,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而且,蒙古帝国入侵之前,中国文明、伊斯兰文明等都比欧洲发达,为何遭到入侵之后,却变得愈加保守封闭落后?蒙古帝国对文明究竟有何影响,还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可惜如今中国学者鲜有研究。
这里讨论的丝绸之路泛指中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陆通道,其几次中断都是人为而非自然变化。首先,丝绸之路虽长路漫漫,加之自然变迁,很是艰辛,但由于奇货可居,利润庞大,也不乏来往之商人。即使是中断,也会想方设法或恢复或另辟蹊径。所以自然变迁带来的影响不大。其次,丝路几次中断,从时间上都与中亚的大帝国崛起有关。第一次是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崛起的初期,也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因为战乱失去对中亚的控制,阿拨斯王朝又刚刚开始扩张战争并且勾结吐蕃打击唐朝势力范围,因而阻断了丝路中亚段的通行。第二次在塞尔柱突厥崛起时,也是宋朝末年国力下降,丝路贸易量逐年减少。直到元初,蒙古人对中亚各国大规模屠灭,造成数千里无人区。丝路一度中断,直到明成祖时期才有所恢复。第三次就在明朝中期,奥斯曼帝国崛起,攻灭拜占庭,并趁势西进。这一期间奥斯曼帝国为了战争,阻断了南北两条丝路以及红海到地中海的贸易运输。这也直接刺激了西欧人开辟海上贸易路线,间接造就了大航海时代。
明末时期的奥斯曼和欧洲一样进入了全火器时代,甚至骑兵拥有了手枪本站虽然明朝的火器数量也不少,但三眼铳是冷兵器兼容火器而已,射程和准确度要差很多,实战效果远不如奥斯曼的火枪+刺刀的现代化军队的雏形。火炮数量明朝稍为占优,但质量差很远。明朝几乎都是小口径的虎蹲,佛朗机。奥斯曼火炮基本都是类似红夷大炮。因为是全火枪,基本不需要小口径的火炮。清军就算了,清军之所以打赢明军,是因为明军没钱没后勤发挥不了火器的优势,而且三眼铳不伦不类,加上清军有大量的奴军。这样的军队对上全火器的奥斯曼,就是送死。清军的存在只是抹平奥斯曼骑兵的优势。一战定输赢,9成9明清联军会输,但火器战争是打国力的,生产出来是个人都能战斗,而且火器可以轻易模仿,不存在技术门槛,一旦打输,明朝就会发动作坊大量生产火器,改进三眼铳,从而越打越强。说到底奥斯曼的国力是比不上明朝的。
一个东亚病夫,一个西亚病夫。奥斯曼的战斗力没有减弱,只是科技落后了被西欧超越;而满清八旗在康熙时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事实上满清入关也是靠汉奸打先锋,长期躲在后面发大财的军队没落速度是相当快的。 另外苏丹的马赫迪起义,拿长矛木棍就消灭了当地殖民军,而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消灭的英军还没三元里的农民多。满清不光是科技落后,将领头脑也极度僵化。伟大的雅克萨之战鼎盛时期的五千清军对上八百远离后方的沙俄杂牌军围了一年也拿不下,居然把别人饿死了大半还得放任剩下的俄军离开。奥斯曼好歹还能和沙俄抗衡一下,打不过也不会让敌人那么轻松
没有。奥斯曼帝国只是在东欧,西亚,北非一带盘踞,与明朝在地里空间上差距比较大,没有打过。若是真打的话,奥斯曼我觉得打不过明朝,在奥斯曼正咄咄逼人的时候。它没有打过帖木儿。而当时帖木儿至少在名义上对明是称臣的,当时土耳其能征调的全部军队不过二三十万,与地广国强的明朝百万军队相比。肯定的败北。
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与很多因素息息相关,却很少会听说,一个国家的兴衰,竟会因为一条路而改变,而这条路还与中国有关。当年只因为中国改了一条路,一个历史上的超级大国就此衰落,现今成为了一个三流小国,这个帝国就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西汉时期,中国开辟了一条神奇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当时的很多帝国都因为丝路的存在而崛起,但也有国家因这条路走向衰落,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就是如此。
奥斯曼帝国在极盛时期,其势力横跨亚欧非三大洲,与同一时期的大明王朝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盛源于丝绸之路,由于地处陆地丝绸之路的重要转折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给当时的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带去了丰厚的利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从中获取了大量的利润,国家经济就此迅速崛起。奥斯曼帝国在看到了中西贸易的繁荣和带来的无限利益后,便开始贪得无厌,想要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至此,奥斯曼帝国开始对来往的中西贸易商人,征收重税,由于当时的税款过于沉重,很多商人来几趟,并无实质性的收入。
当时的欧洲对中国的茶叶和丝绸需求量非常大,而奥斯曼帝国又掌握着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关卡。如此一来,奥斯曼帝国的实力一再强大,进入到了一个全盛时期。
如此沉重的税款,让西方国家和来往于东西方的商人不堪重负,当时西方的商人,急于另寻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无奈之下,只能绕过奥斯曼帝国,在海上寻找新的途径。最终,西欧的商人联合中国,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彻底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控制。
海上通道打开以后,商人们逐渐脱离了对陆地丝绸之路的依赖,没了丝路税收的奥斯曼帝国,也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而从那以后,其他的西方国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开始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奥斯曼帝国战败,战争结束后,曾经雄霸天下的奥斯曼帝国,惨遭瓦解,从此一蹶不振,如今更是成了三流小国,谁也没有想到,当年只是因为中国改了一条路,一个超级大国就这样衰落了。
没有在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一直把攻打欧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因为欧洲在地理位置上离奥斯曼帝国比较近,中国离奥斯曼帝国相隔万里。在奥斯曼帝国后期,国力衰落,收到欧洲列强的攻击,自己应接不暇。
首先,以双方的国力,都支撑不了几十万军队行进大半个欧亚大陆的长途奔袭。谁进攻谁输。那么如果双方只能在架空的中立场地交战,这就看是什么场地了。奥斯曼帝国擅长在沙漠,草原这样的开阔地界,毕竟是骑兵为主,也习惯了这样的作战。明清军队攻城守城或者在丘陵等地区作战还好说。明的火器,射程很近,清也是出身于山林渔猎民族,都是小规模战斗。最后单独说说明军,明朝初期,国力还算强的时候,就根本没法和蒙古打,打了就是土木堡。 而整个明朝战斗力最强的戚家军,擅长的也只是用十几个人为单位的战法对抗流寇规模的倭寇。而清,本身军队规模就太小,民族人口不足,纯粹是明朝作死他们捡了便宜进来的。总之,我更看好奥斯曼(说到底奥斯曼更接近欧洲,即使和明清一样封建,其得到欧洲先进武器技术也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