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水和温度的函数关系不太好写,但大致情况是0摄氏度至4摄氏度时,水有一个“热缩冷胀”的特点,即温度越高,密度也就越大,在其余状态下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
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物质是热胀冷缩的,所以温度越高,物质的密度越小。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如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常膨胀。设想把一定质量的水从0℃加热到10℃,水的体积是先减小后增大的,4℃是转折点,此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水的这种奇异特性很容易在自然界中看到,如冬天河塘里的水结冰时,总是从水面开始的。也就是说首先是河面的水温降到0℃,下面的水温则高于0℃,从上向下温度逐渐升高,河底温度在4℃左右;密度则逐渐增大,河底密度最大。正因为水的这种奇异特性,才出现“人在冰上走,鱼在冰下游”的自然景象。 我们的问题是,水为什么会出现反常膨胀现象?或者说,为什么水在4℃时密度最大呢?一般来说,热学中的宏观现象都有它的微观本质,所以水的反常膨胀也跟水分子特殊排列有关。但要从分子论的角度给出详细的解释,困难比较大。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水分子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有关水的反常膨胀现象尚没有统一的解释。介绍两种常见且通俗的解释,供参考。 一 在温度较低时,水中不完全是液态,还有一些微小的冰晶体。在冰晶体中,每个分子以一定的规律排列在晶体点阵内,每个分子都被四个分子所包围,四个分子在空间构成一个四面体。而液态水中的分子,排列比较杂乱,不像冰晶体中的分子那样规则排列。虽然这些水分子在液态水中运动比在冰晶体中更自由些,但是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却比在冰中小,所以液态水的密度比固态水的密度大。科学家用X射线研究接近0℃的水的结构时,证实在液态水中存在着非常小的冰晶体。根据推算,在接近0℃的水中大约有0.6%的这种冰晶体。当温度逐渐升高时,这些冰晶体逐渐被破坏,引起了体积的减小,致使密度增大。在温度4℃上下,水中有两种使密度发生改变的效应:一是由于温度升高,液态水的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大,致使水的密度减小;另一种是由于温度升高,水中所含有的冰晶体逐渐熔解,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减小,致使密度增大。在1大气压(101.325千帕)下,水温低于4℃前,后一种效应占优势;而水温高于4℃后,前一种效应占优势。设想一定质量的水,温度从0℃逐渐升高到5℃,根据上面的分析,水的体积将先减小后增大,密度则先增大后减小,在4℃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实际上,温度越过4℃以后,冰晶体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水就进入正常膨胀状态了。二水由不断运动着的水分子组成,而水分子是有极分子,即它的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在一般情形下,水并不是以单个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由多个分子相互吸引联在一起的。在0℃时,由三个分子联在一起组成分子团;当温度升高到4℃时,这种组合转化为两个分子联合在一起的分子团,显然两个分子组合的排列要比三个分子组合的排列紧密些;当温度升高到4℃以上时,分子热运动加剧,动能增大,吸引在一起的两个分子又逐渐拆开为单个分子,运动的范围更大了,导致水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变大,密度减小。所以水在4℃时密度最大。 上面两种观点虽然都解释了水在4℃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但在没有经过实验严格验证之前,只能称为科学假说,理论本身是否正确还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事实上,为解释自然现象而提出假说,再用实验去验证假说,从而得到正确的理论,正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一般情况下的物体都是温度越高,密度越小 但水偏偏是个例外,它具有特殊的“反膨胀”现象,即水在温度处于0-4摄氏度时温度越低,密度越小原因是:主要由分子排列决定。 由于水分子有很强的极性,能通过氢键结合成缔合分子。液态水,除含有简单的水分子(H2O)外,同时还含有缔合分子(H2O)2和(H2O)3等,当温度在0℃水未结冰时,大多数水分子是以(H2O)3的缔合分子存在,当温度升高到3.98℃(101kPa)时水分子多以(H2O)2缔合分子形式存在,分子占据空间相对减小,此时水的密度最大。如果温度再继续升高在3.98℃以上,一般物质热胀冷缩的规律即占主导地位了。水温降到0℃时,水结成冰,水结冰时几乎全部分子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巨大的缔合分子,在冰中水分子的排布是每一个氧原子有四个氢原子为近邻(两个共价键,两个氢键),如图2所示。这样一种排布导致成一种敞开结构,也就是说冰的结构中有较大的空隙,所以冰的密度反比同温度的水小。
水的密度跟温度有关系。解:水在0℃~4℃之间,热缩冷胀。水在4℃以上,热胀冷缩。水从0℃至4℃,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水从4℃至高于4℃,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下面的图象直接给出的是体积与温度的关系,根据公式ρ=M/V可知,质量一定,体积减小,密度增大;体积增大,密度减小。从图象看,4℃时体积最小,因而4℃时水的密度最大。
水的密度会随着温度的提高,高于25摄氏度以上的话,它会密度变大。这是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因素导致的分子运动关系。
温度与密度的关系: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在我们常见的物质中,气体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也最大;一般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显著,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水的密度与温度:4℃的水的密度最大。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密度越来越小;温度低于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也越来越小。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把水的这个特性叫做水的反常膨胀。
以4℃为分界线,此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0×10³Kg/m³。在其他温度时,水的密度都要低于这个数值。大于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小于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包括低于0℃时水结晶变成冰的状态,温度越低,冰的密度越小)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们都说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