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细度是指水泥颗粒总体的粗细程度。水泥颗粒越细,与水发生反应的表面积越大,因而水化反应速度较快,而且较完全,早期强度也越高,但在空气中硬化收缩性较大,成本也较高。如水泥颗粒过粗则不利于水泥活性的发挥。一般认为水泥颗粒小于40μm(0.04mm)时,才具有较高的活性,大于100μm(0.1mm)活性就很小了。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细度用比表面积表示。比表面积是水泥单位质量的总表面积(m2/kg)。国家标准(GB175-2007)规定,硅酸盐水泥比表面积应大于300m2/kg;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的细度以筛余表示,其μm80方孔筛筛余不大于10%或45μm方孔筛筛余不大于30%。 希望能帮助到你
计算水泥细度,首先应做个筛析法(每个样品应秤取两个试样分别筛析) 然后计算水泥试样的筛余百分比(F=R。/W100%)R。是水泥筛余量的质量单位是g W是水泥试样的质量单位是g 对筛余结果修正后两次筛余结果绝对值误差应控制在0.5%一以内。
鉴于当前混凝土组分和原材料的变化,传统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已不适用,但是本人的观点是混凝土的配合比是不必制定规范的,重要的是掌握混凝土拌合物配合比的原则,至于具体步骤,应当相信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能满足具体的工程各项要求的配合比,不同人所作结果有所不同是很正常的,西方国家提出“performancebasedspecification”的概念是符合混凝土材料特点,符合客观规律的。
混凝土组成材料、配合比要素与混凝土性质的关系当前混凝土的特点是普遍掺入矿物掺合料和高效减水剂。混凝土中水、水泥、砂、石四种原材料中增加了矿物掺合料,因此传统的配合比三要素──水灰比。
浆骨比、砂石比,就成为水胶比、浆骨比、砂石比和矿物掺合料用量等四要素。配合比中需要求出的未知数由传统的4个变成5个。最后由各材料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紧密堆积的原理,用绝对体积法计算出各材料用量。
不考虑外加剂占据混凝土的体积,则各组成材料的关系和性质及其作用和影响可用图1来描述。由可看出,混凝土配合比四要素都影响拌合物与硬化混凝土性能,当决定混凝土强度和密实性的水胶比确定之后。
所有要素都影响拌合物施工性能。施工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最后的和最关键的环节,则考虑浆体浓度的因素、按拌合物的施工性能选择拌合物的砂石比与浆骨比,就是混凝土配合比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中浆骨比是保证硬化前后混凝土性能的核心因素。
无论是改变水胶比,还是矿物掺合料用量,调整配合比时应使用等浆体体积法,以保持浆骨比不变。我国混凝土年产量可占到全世界的一半,质量却相对落后。例如,全世界只有我国使用“假定容重法”计算混凝土配合比。
也只有我国使用绝干基的砂石生产混凝土,造成我国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困难。
硅酸盐水泥的细度是:比表面积大于300M2/KG。
硅酸盐水泥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硅酸三钙决定着硅酸盐水泥四个星期内的强度;硅酸二钙四星期后才发挥强度作用,约一年左右达到硅酸三钙四个星期的发挥强度;
铝酸三钙强度发挥较快,但强度低,其对硅酸盐水泥在1至3天或稍长时间内的强度起到一定的作用;铁铝酸四钙的强度发挥也较快,但强度低,对硅酸盐水泥的强度贡献小。
扩展资料:
技术要求
硅酸盐水泥的细度采用比表面积测定仪检验,其比表面积应不小于300㎡/kg,否则为不合格品。国家标准规定:硅酸盐水泥的初凝时间不早于45min,否则为不合格品;
终凝时间不迟于390min,否则为不合格品。硅酸盐水泥的体积安定性经检验必须合格,否则为不合格品。硅酸盐水泥根据3d和28d的抗压强度分为三个强度等级即42.5、52.5、62.5,每个等级有两个类型即普通型与早强型(用R表示)。
按照国家标准GB175一2007规定:水泥细度0.08㎜筛《10%,0.045㎜筛《30%,不过现在的粉磨技术很高,出厂水泥细度0.08㎜筛都在《2%、0.045㎜筛《8%左右
水泥细度通常采用两种方法测定:(1)透气法或勃氏法测定比表面积(m2/kg);(2)筛析法测定80微米或45微米筛余量(%)。水泥标准(GB175-2007)关于细度规定:比表面积大于300m2/kg,80微米方孔筛余小于10%或45微米筛余小于30%。45微米方孔筛就是325目方孔筛。准确以目数描述水泥细度,应该是325目筛余量。400m2/kg比表面积水泥,45微米筛余约在5%左右,即95%左右颗粒小于45微米,细度可大概算作325目。水泥细度即在小于45微米且不超过80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