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新古典主义兴盛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新古典主义是西方艺术现代变革的产物,也是法国大革命前夕的民情显示.它对应着18世纪纤巧细腻的罗可可艺术风尚,意在用古罗马文化来振兴当代艺术,推崇高尚质朴的思想和为国献身的英雄主义.一方面强调要求复兴古代趣味特别是古希腊罗马时代那种庄严、肃穆、优美和典雅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反对贵族社会倡导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又不同于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它排挤了抽象的、脱离现实的绝对美的概念和贫乏的、缺乏血肉的艺术形象.它以古代美为典范,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它尊重自然追求真实,以及对古代景物的偏爱,表现出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怀旧感. 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
因为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在君权和神权的压迫下,由于人民的不屈服,从而为了得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因此才兴起了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便想要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这枚旗帜,从而让人们都加入到这个队伍之中,因此便建立了一种英雄主义精神。
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们因为比较推崇古罗马主义的英雄们,因此便利用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形象,从而号召人们积极为英雄主义革命献身。因此,在这一精神的传播下,令人们开始对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开始产生了兴趣。
并且,当时的法兰西人民对于古罗马的神圣帝国很痴迷,因此便希望自己的国家也像古罗马帝国一样繁荣昌盛,因此在法兰西的土地上,便诞生了新古典主义。同时,当时的西班牙国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驱逐耶稣教会的活动,并且西班牙国内还掀起了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风潮。
新古典主义主要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在个人观点的表现是要克制,同时要服从理智和法律,对个人的美德主张个人献身。新古典主义在雕刻方面的表现形式是主要通过浮雕来体现,在建筑风格方面,新古典主义追求的是庄重精美,同时在传统的建筑风格上多加改造,从而打造一个造型简单,但是比例工整严谨的建筑。
通过这些来体现出新古典主义风格中的庄重精美,而在新古典主义建筑中的代表有维吉尼亚大学和白宫。同时,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还掀起了一场艺术风格上的浪潮,这场浪潮被称为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而这场艺术革命催生了很多的艺术家,比如风景画家威尔逊、桑德比和动物画家斯塔布斯。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繁琐的装饰的厌恶,罗马庞贝遗址的发掘,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新古典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流派名称,最早出现于十七世纪中叶欧洲的建筑装饰设计界,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家具设计界。从法国开始,革新派的设计师们开始对传统的作品进行改良简化,运用了许多新的材料和工艺,但也保留了古典主义作品典雅端庄的高贵气质。这一风格很快取得了成功,欧洲各地纷纷效仿,新古典主义自此成为欧洲家居文化流派中特色鲜明的重要一支,至今长盛不衰。
所谓“新古典主义”,是指18世纪60年代开始直至19世纪前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庄重典雅、带有复古意趣的艺术风格。从表面上看,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已经厌倦了巴洛克、罗可可等过于奢华、繁缛、雕琢、怪诞的贵族风格,而庞贝等古代遗迹的被发现以及考古学的大发展,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艺术风格的浓厚兴趣。但从更深层面上分析,新古典主义的盛行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与设计由于其所包含的理性色彩、民主特色、共和政体、英雄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用来与封建贵族相抗衡的有力武器。18世纪法同的启蒙思想家为这一风格的流行作了观念领域的宣传,而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政治家更是对这一风格大为赞赏、大加扶植。在艺术风格上,新古典主义以简洁、单纯、庄重、典雅、理智、务实的特点一扫罗可町那种矫揉造作、纤巧浮丽的脂粉之气。
新古典主义的绘画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资产阶级推崇古典风格,推行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语言、样式、题材、风格,是为其达到喻古讽今的目的。由于与法国大革命的密切关系,赋予了古典主义以新的内容,使得许多艺术家能够突破古典主义的程式束缚,创造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因而新古典主义又常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其根本原因在于18世纪末开始,作为西方的欧洲进入了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以法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轰轰烈烈的震荡了欧洲的封建君主制度。社会的动荡使人们不再服从神权与君权的压迫,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由此产生了很多新的文化思潮,这些思潮促使艺术家们思考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乃至整个世界。欧洲工业革命导致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学科理论,为人们推翻旧制度的迷信思想,建立新的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物证。这些新生的思想和事物,使得艺术家们的艺术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艺术界,反对保守陈旧的学院派艺术的潮流也就顺理成章。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正是在这种思潮中产生的艺术流派。他们理智的或主观的或客观的艺术追求,都有别于以往的古典主义学院派艺术思想。印象派对自然的科学观察和后印象派艺术对作品形式本身的主观判断更是“离经叛道”。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更是抛弃了以前艺术是对自然存在的描摹的观念,催生了抽象艺术和观念艺术。总的来说新艺术流派的诞生都源于新的思想认识,而新的思想认识都与社会变革有关。19世纪到20世纪是人类社会和世界格局发生巨大改变的时代,所以会出现很多新的艺术流派。
新古典主义(英语:Neoclassicism),是一种新的复古运动。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影响了装饰艺术、建筑、绘画、文学、戏剧和音乐等众多领域。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亦即反对华丽的装饰,尽量以俭朴的风格为主)。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18世纪初的英国,新古典主义成为时尚。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 18世纪英国散文出现繁荣,散文风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之上。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 Steele, 1672-1729)与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创办《闲谈者》(Tatler)与《观察者》(Spectator)刊物,发表了许多以当时社会风俗、日常生活、文学趣味等为题材的文章,他们清新秀雅、轻捷流畅的文体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风纯朴平易而有力。斯威夫特的杰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儿童故事,同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作者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等虚构国度的描写,以理性为尺度,极其尖锐地讽刺和抨击了英国社会各领域的黑暗和罪恶。被称为英国批评之父的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年)是促成英国文学中新古典主义的第一个人,他是复辟时代(1660—1700)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但他在批评只上的位置更高,正是从他开始,英国文学逐渐由创作的时代转向批评的时代,由蒲伯和约翰逊推向顶峰。他们在基本信奉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同时,向英国的经验论和文学传统开放,显示了新古典主义可能具有的张力。德莱顿是由于承袭着莎士比亚的伟大传统,蒲伯是由于他的经验论,约翰逊是由于他的常识感,他们都没有像布瓦洛那样明确而强硬地制定规范。德莱顿的主要理论著作《论诗剧》(1668年)是用对话体写成的,他让当时的各种观点都出来说话。其中尼安德代表他自己,尤吉尼斯认为前一代戏剧并不比当代的好,克莱茨赞成古代戏剧,里希迭斯说法国戏剧优于英国戏剧,全篇也就分为“古今之争”、“法英之争”、“诗韵之争”三部分。三个问题最后都没有结论,原因不在于有人认为的是德莱顿四面讨好,而在于他虽然试图把法国新古典主义的趣味引进英国,却不想否定英国传统中他觉得仍有价值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