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幼儿园是寓教于乐的场所,是每一个学龄儿童需要度过2-3年时光的学习之地,是年幼的孩子认识世界、交朋友、玩乐的美好地方,所以幼儿园跟小学等学校是不一样,由于学生年纪比较小的关系,在 装修 布置上面需要特别用心,才能够吸引幼儿在里面学习、玩乐。幼儿园室内环境布置并不是随意完成,还要把握好相应的原则,本文为大家介绍具体原则知识。
幼儿园室内环境布置原则
1.教育性原则
室内环境的创设不单单是为幼儿提高一个设备齐全、物质齐全的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室内环境的布置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首先,主题墙上的内容是围绕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而展开的,并根据活动计划进行更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环境教育与课堂教育一体化,充分实现环境教育的价值。其次环境的布置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和知识水平相结合,充分利用这些因素使幼儿得到最大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环境的创设能让幼儿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活动,能在幼儿在环境中自己动手、自己操作,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条件。教师不要太多干涉幼儿的操作,要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放手让幼儿参与其中,使之得到发展。主要是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
3.创造性原则
每个幼儿的情况都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条件与年龄特点,充分运用想象力,创造性的布置环境,而不应该脱离幼儿的主题、教育的原则,盲目的布置。目前有很多幼儿园都对环境的创设进行评比,使各位老师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布置中体现了很高的创造性,例如,用很多易拉罐、饮料瓶、鹅卵石、报纸等材料进行设计,制作各种小动物在墙壁上,用塑料饮料瓶制成花篮状的容器种植植物等。
4.美观。经济的原则
在幼儿园里要培养幼儿整洁、干净的良好生活习惯,把环境布置的很优美、很别致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也不需要在活动室里放一些很昂贵的物品。关键在于老师是否动手动脑,从实际出发,运用艺术性的方法布置,可以做到既好看又实惠。例如,可以利用教师、家长、幼儿收集一些废旧物品,用易拉罐、饮料瓶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小动物,可以用铅笔屑、树叶制成小巧别致的图案,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丰富了幼儿的感官,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有些美化教室的事可以和幼儿一起来完成,让幼儿也参与进去,发展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园环境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布置时要注意教育性、主体性、创造性等原则,从而得到教育的作用。使幼儿园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创作、成长的乐园。
幼儿园室内环境布置原则是什么?幼儿园室内环境需要缤纷多彩、有教育意义、能够保持干净、不会对于孩童有危害等等,所以在布置幼儿园室内环境的时候所用的材料、各种物品都需要安全,不会散发有毒有害的气体等。在进行幼儿园室内环境布置的时候最好要能够找个专业的设计师,让他们做精美的设计然后再打造,做出来的装修效果也会更好。
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原则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要考虑它的教育性,应使环境创设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过去有的幼儿班级,虽然也重视环境创设,但很大程度上只是追求美观,为的是布置环境,或者只是盲目地提供材料,对环境的教育性考虑很少。要注重环境为教育目标服务,应该考虑两点:1.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在环境创设时对幼儿体、智、德、美四育就不能重此轻彼。若教师仅仅注重幼儿的认知活动,设置读写算等区域,而缺少幼儿健康、社会、审美教育等环境,在创设发展幼儿社会性的环境时,只提供幼儿社会认知的环境,而对幼儿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发展的环境考虑很少,等等,这都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2.依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对环境设置作系统规划(二)适宜性原则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相适宜。如:幼儿天性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愿望,教师就应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能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幼儿知识经验少,需要学习感性知识,如需要感知雨,就应给幼儿准备雨伞或雨衣、雨靴,下雨时,幼儿可以在雨中散步;需要感知春天,就应组织观察活动,让幼儿观察春天的动物、植物、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幼儿需要阅读,就应提供各种各样的图书,开阔他们的眼界。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即使同一年龄阶段幼儿,佐兴趣、能力、学习方式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环境创设应适应幼儿的这种差异。如:小班幼儿喜欢玩平行游戏,(即幼儿各玩各的,彼此玩的游戏相同),提供的玩具就应该同品种的数量多一点,中大班象征性游戏水平较高,提供的玩具材料可以是一物多用的;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较差,可提供一些穿珠、拼插、剪贴等方面的材料,让幼儿进行练习,有的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差,就司提供脚踏车、攀登架等,让幼儿进行练习。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还会随着其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因此环境创设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设计实施修正再实施再修正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三)幼儿参与的原则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教育者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以往,幼儿园环境创设常常较多地由教师包办,即使有幼儿参与,也仅限于将幼儿的作品拿来作为环境的点缀;学期初,教师经常为了布置环境加班加点,而一旦环境布置好了,就认为大功告成,一学期难得更换一次。因而环境对于幼儿没有持久的吸引力。教师应将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融入课程,以便对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有一位教师组织幼儿谈话活动,起初的主题是环保问题——乱扔垃圾的问题。后来,谈话延伸到计划外的新话题——“北京申奥”,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教师意识到这个话题的教育价值,于是引导幼儿讨论决定在墙壁上制作“奥运主题墙”并制订了计划。孩子们请爸爸妈妈找相关资料,制作奥运标志、田径场、环形跑道、看台等,画出了各种表情形态的观众和运动员,并进行了设计评比。这个活动通过幼儿集体构思、游戏、调查、制作和家长参与等过程,使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观察者、倾听者、合作者、决策者,幼儿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计划者、参与者,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意识到了自己是环境的主人,人人出谋划策,人人都来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真正展示和发展了任务意识、有目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讨论、决策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不仅要考虑幼儿园内环境要素,同时也要重视园外环境的各要素,两者有机结合,协同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利用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教育者应该树立的大教育观。因为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信息量给幼儿的刺激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幼儿的成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幼儿园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脱离幼儿园园外环境进行园内封闭式的教育成效有限。
小班幼儿盥洗的生活环境创设,以富有童趣的动物形象或画面为主。这样既能激发起幼儿对盥洗产生兴趣又能使幼儿对盥洗的方法有形象的认识,还能帮助其模仿盥洗的顺序。因此应该在墙上贴上小动物洗手顺序的图片。来引导幼儿掌握洗手的方法。针对幼儿浪费水的现象,在墙面上贴上水龙头哭的图片,以提醒幼儿及时关水龙头,节约用水。针对幼儿自理能力较弱的特点,盥洗室应在门、水池、墙角等棱状突出的地方用橡胶包裹,确保幼儿安全,同时盥洗室地埋一定要做成防滑地埋,且平时要保持干净,不要有水漏到地埋,以防幼儿滑到摔伤。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幼儿园环境创设,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这一理念,已被幼教界同仁所接受。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每个区摆放什么?怎么摆?墙角如何布置?这些都与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制作,共同摆放,这样能使幼儿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同,也更加爱护。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游戏活动中来。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对日常教育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环境是为主题而创设的,而主题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地开展。
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布置,获得了更多的探索空间和锻炼机会,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往。并且,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探究和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认知范围的拓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只有让孩子们成为环境的主人,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创设环境,这样的环境才更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