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室内环境是幼儿教育活动环境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墙壁布置和各区域环境的布置(游戏材料区、美工区、自然角、科学实验角、图书角等)两大部分。室内环境布置得科学合理,富有感染力,将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证。不管是城市幼儿园还是农村幼儿园,都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工艺优势,创设出有鲜明特色的室内环境。应既经济实用,又接近幼儿生活。
1、墙壁布置
墙壁的布置一定要考虑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并由幼儿和教师共同完成。内容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季节特点和教育活动需要来安排。形式要灵活,粘贴绘画、制作垂挂物等均可,如用树叶、贝壳、碎布、花生壳、棉花、玉米缨等粘成各种主题画面。粘贴可与绘画结合,用玉米苞叶、麦秸草编成花篮、帽子等,然后缝制在画面上,这样的画面对幼儿格外富有吸引力。墙壁上这些画面随着不同教育活动目标不断变化、更新,则可不断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给他们以更多的幻想与想象。墙壁上还应有一些固定的布置,如健康栏、评比栏、出勤栏等。这些布置既能对幼儿起到一定的检查督促与鼓励作用,又能给幼儿以稳定、连续的感受,便于培养他们的恒心与上进心。此外,还可在四周配备孩子身高可及的黑板,以便幼儿用各色粉笔在上面涂鸦,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想法更好、更充分地得以表达和发挥。
2、各种区域的布置
在幼儿园活动室内设置各种区域,有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随意选择活动。从不同的维度对区角分类会有不同的结果,有的把区角分为生活区、数学区、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角色区、建构区等;有的把区角分为学习区、运动区、表演区、建构区、自然区等;还有的分为生活区、智能区、表扬区、建构区、运动区。各种分类虽然标准不一,但有互相重合的部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每种分类都包含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在具体创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科学规划活动区
各活动区角的安排上要做到互不干扰。区角的设计要考虑到空间位置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各个区角要互不干扰,互为方便。安静的区域和热闹的区域要分开,这样才更有利于幼儿的活动。例如,角色区不宜与益智区相邻而置,因为角色区里幼儿来来往往的喧闹会影响益智区幼儿的安静操作,两个区角之间动静反差太大。区域位置的确定,要根据各活动区域的内容和性质进行规划,并充分利用原有设施来分隔区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开放式玩具柜、图书架等作为区域之间的隔墙使用,活动室中各区角之间应该有明显的界限,而且分隔要清楚,这样可以使幼儿认识各区角的位置,知道每个区角进行活动的类型,界限明确是开展好区角活动的保障。
(2)幼儿参与收集材料
区角活动的最大价值在于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其重点在于活动的过程。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引导幼儿参与,让幼儿与老师共同创设活动区,共同讨论、协商各活动区所需的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在收集材料时,本着材料源于生活的原则,可以动员幼儿和家长收集大量各种各样的材料,例如,在科学区投放材料之前,教师与幼儿一起商量科学区需要哪些东西,听听幼儿的建议,同时,鼓励幼儿从家中带一些活动区所需的材料,这样做能大大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3)全面考虑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首先,投放材料要具丰富性。材料投放的丰富性主要是指材料的种类要丰富、具有童趣。结合主题的开展,为幼儿投放多样性的材料,数量充足,可采用不同物质的材料,既要为幼儿提供专门性玩具材料,又要投放非专门性玩具材料。专门性玩具材料,即成型玩具材料。除了买来现成的成型玩具,还可以自制,例如,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布、棉花或泡沫、松树绒等做成的木偶、娃娃,用各种小纸盒、泡沫、线轴、瓶盖、铁丝做成的交通工具,用黄泥做成的各种小动物等形象玩具,用火柴盒做的智力拼图,用玻璃制作的万花筒等娱乐玩具。此外,还要注意材料按类别摆放,并且有相应的位置便于幼儿自主选择取放,便于管理。
其次,投放材料应具有层次性。由于遗传、环境等的影响,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为此,教师在材料提供上应考虑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进行操作。例如,某幼儿园中班老师想让幼儿在美工区练习折纸鹤,投放折纸时,把其中的一部分方形纸在中间画上线,一部分折纸画上线后对角折好,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不同需要,使所有幼儿都能在折纸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材料投放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区角活动作为幼儿园的教育手段之一,要求其活动的组织要立足于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因此教师投放材料时,要注意结合自然条件和教育内容。教师要在对本班幼儿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既要符合幼儿发展阶段的特点,又要切合教育目标。例如,小班活动区某阶段的教育目标是训练幼儿手指,手腕和手眼的协调能力,就可投放夹珠子、穿线板、扣纽扣等操作材料。
小班区域活动计划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它能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区域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学习活动,让幼儿在自立、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学习、探索,掌握知识。而不是先教后玩,也不是边教边玩。我们把区域活动看作是能给幼儿提供一个优化的有利于幼儿活动与表现的良好环境和机会,它可以合理地安排各项活动,提供充足的能刺激幼儿活动的材料,建立和谐、自由、轻松的气氛,从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的理念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而作为一名执教小班的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思考与实践中,我也更深刻的体会到适宜的环境对小班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积极探究、表达表现能力提高所能起到的无声的教育作用。对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一、让幼儿在家庭化的环境中学会生活: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终身和潜移默化的。特别是对于小班孩子,家庭化的环境更有助于增进他们对环境的亲切感和信任度,并促进幼儿在获得良好情感体验的同时学会生活。于是,我改变了忽视盥洗室和餐厅环境创设的弊端,对这两个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做了全新的布置。盥洗室——首先,我注意为小班孩子营造整洁、干净、舒适、温馨的盥洗环境:悬挂着的绿色植物给盥洗室带来了一份清新;在环境的创设上,注意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张贴洗手步骤图,让孩子了解正确的洗手方法;水池边的小镜子又时时提示着孩子们要讲卫生;另外,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盥洗用品:肥皂(不同颜色、形状的肥皂、洗手液、纸肥皂)、洗手刷,吸引孩子借助一些小工具来洗净双手……在充满童趣的氛围中,孩子们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娃娃小餐厅——根据小班孩子的特点,在娃娃小餐厅的环境布置上,总体注重整洁、干净、舒适,桌布的铺设体现出了家一般的温馨。同时“有营养的食物”、“宝宝用的小餐具”的内容布置,突出了餐饮活动这一主题,体现了环境的功能,发挥了环境的教育作用。二、让幼儿在情趣化的环境中学会探索:环境是潜在的老师,适宜的、情趣化的环境更容易吸引小班孩子去操作、去探索。于是在各个场所,我都注意情趣化环境的创设。区角环境——我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玩具橱以及桌面、橱面的功用,提供各类源于幼儿生活,具有情趣的材料,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在感官训练区,各种常见的干果装在瓶中让幼儿看一看、听一听,各种调料让幼儿闻一闻、认一认,百宝箱内的神秘礼物又让幼儿迫不及待的想去摸一摸、猜一猜;在益智区,鞋子袜子配配对、图形拼贴、倒倒水、数字火车等又将归类、数数、图形辨别等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在美工区,印染画、棉签画、蜡笔画、手工、泥工的制作与班级的主题活动联系在一起,让孩子大胆探索、比较尝试;生活区内,筷子、勺子舀豆、夹豆、开瓶盖、包糖果、穿洞洞等又将小肌肉的训练与计算、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走廊——走廊是幼儿一日活动中来往频率较高的场所,于是在它的一面我布置了拉拉画廊,供幼儿相互观摩、交流学习;在另一面我布置了许多和幼儿共同收集的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幼儿用“我的眼睛看一看”,“我的小手摸一摸”,使走廊也能成为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延伸。三、让幼儿在自主化的环境中学会表达。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创设环境的目的主要就是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于是在环境的创设上我努力掘弃过去“教师挑担一头热”的弊端,让孩子和老师共同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我和孩子们共同收集了各类报纸、杂志、漫画并通过照片、幼儿的语言文字说明等多种手段,让孩子在尽情的说说、剪剪、画画、贴贴中积极大胆、自主的表达表现,丰富幼儿的一百种语言,留下孩子的认知痕迹、成长轨迹。环境是隐藏的教师,无声的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发展性的环境,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经济性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坚持“低费用、高效益”的经济性原则,勤俭节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就地取材。在保证清洁卫生、安全的前提下,废物利用,一物多用,不浪费宝贵资源,不盲目攀比,不追求设备设施的高档化和园舍装修宾馆化。
如:可用瓦楞纸、废旧挂历纸等代替吹塑纸、纸绒纸;可用一次性纸杯、果冻盒做花篮、风铃等装饰节日环境;农村可用自然材料高粱杆、竹片、麦秸杆等装饰环境。用玉米心制作的体育器械举例。
2、幼儿参与性原则
幼儿园是老师和幼儿共同生活的地方,幼儿有权参与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的参与体现在参与设计、参与收集和准备材料、参与布置、参与操作、参与管理等方面。在参与创设的过程中与环境互动,“用他们的双手和思想布置的环境,会使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环境中的事物,也会使他们更加爱护环境”。
3、发展适宜性原则
幼儿园的环境是幼儿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因此必须反映幼儿身心的水平和特点,适宜于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在其中获益,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发展。
如“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小班教室环境可布置一列火车,引导幼儿学习扣扣子,每节车厢学一种系扣子技能;中班可提供“穿线板”,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大胆想象,穿出不同形象;大班让幼儿学习“辫辫子”等。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提高了动手能力。
4、审美性原则
幼儿时时刻刻生活在周边环境中,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环境创设首先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构图、色彩、造型上要符合审美情趣。如室内、室外墙饰画面的人物或动植物要形象逼真,色彩搭配协调,布局合理,富有儿童情趣,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A楼三楼的油纸伞吊饰挂好了,我们班的孩师巧妙布置会别有一番风味,用绿色约纹纸缠住做树干,太阳花自下而上环绕上去。孩子们开展主题活动“飞向太空”,每人画了一幅图,若随便贴显得杂乱,若把幼儿作品摆成火箭形状,再添其它东西,一定令人耳目一新。
6、因地制宜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要根据各个幼儿园具体的场地情况来进行,不能盲目照搬照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的幼儿园面积比较大,户外的空间很多,我们就绘制了抽象风格的艺术墙。但是如果是农村幼儿园,一共就两间教室,就不可能这样。
对于园舍和基本设施条件差的农村幼儿园更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蕴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要建立““玩具、材料、空间就在身边“的观念,照样能创设引发、支持幼儿探索的良好环境。例如:木棍、石头是建构材料;麦杆是编制材料;田野、山头、果园、饲养场是教育空间等。画架举例。